人民幣支付佔比 續居全球第四
圖/中新社
2024年人民幣國際支付佔比變化
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23日公佈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12月人民幣國際支付佔比爲3.75%,較11月小幅下跌0.14個百分點,但仍是全球第四大活躍貨幣。
SWIFT數據顯示,去年12月,美元、歐元及英磅仍是全球前三大支付貨幣,當月美元國際支付佔比爲49.12%,較上月增加1.44個百分點。歐元佔比爲21.74%,較上月下降0.55個百分點。英鎊佔比爲6.94%,下降0.33個百分點。日圓佔比爲3.5%,爲第五大支付貨幣。
此外,若是以歐元區以外的國際支付作爲統計口徑,人民幣排名第六,佔比爲2.8%,較11月下降0.22個百分點,排名亦降一位。
若看總金額,12月與11月相比,全球人民幣支付金額整體增加3.6%,連續第二個月回升。期內所有貨幣支付金額整體則增加7.5%。
SWIFT自2010年開始追蹤人民幣使用情況,當時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佔比還不到0.1%。隨着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俄烏戰爭爆發,俄羅斯被排除出美元體系後,人民幣國際支付佔比快速升高。自2023年11月後,人民幣曾連續10個月在4%以上,並持續爲全球第四大活躍貨幣,但在去年9月、10月被日圓小幅趕超,排名降至第五,至11月再超過日圓,重回第四名。
中國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日前表示,人民幣國際化仍有很大空間,預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結算中的比重每年會增加1個百分點,到2035年比重將達到17%左右。
但中國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表示,人民幣要成爲國際貨幣有三個前提,一是必須是可自由兌換的貨幣,二是必須要有穩定逆差形成機制,三是必須在金融上深度開放,利率覆蓋整個世界,中國人民銀行成爲全球中央銀行。曹遠征表示,這三個條件要實現任何一個都不簡單。他以穩定的逆差形成機制爲例,若要將中國的高額順差變成逆差,意味着失業問題會非常嚴峻。
另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民大學日前公佈的「跨境人民幣觀察」第三季報告指出,企業普遍提到受人民幣資本流動障礙、易受外部影響等因素,導致交易對手不願使用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