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扔在月球上的96袋紙尿褲,半個世紀後,竟變成野生“實驗室”

前言

什麼!太空上竟然有“紙尿褲”,而且美國人竟然還要將紙尿褲給撿回來?!

2017年,在阿波羅登月計劃擱置了45年之後,特朗普竟宣佈重啓載人登月計劃,而他們最偉大的一個目標,就是找回丟在月球上的96袋紙尿褲。

那這些紙尿褲有何“特殊之處”,竟惹得美國人如此興師動衆?

太空排便的難題

遙遠神秘的太空總讓人無比嚮往,而在上世紀美蘇冷戰期間,太空上的競爭也加速了人類對月球的瞭解。

在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成功地將三位宇航員送上了太空,那長達8天的太空之旅,不僅留下了人類的足跡,也爲美蘇之間的競爭劃上了句號。

但這不禁讓人產生疑惑,在長達8天的時間裡,宇航員是如何在零重力的環境裡完全排便的?

這個問題早在美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艾倫·謝潑德的身上就被發現,當時爲了完成人類的偉大夢想,謝潑德打算在亞軌道跳躍。

或許是因爲心情比較緊張,也或許是體內積攢夠了能量,正在完成跳躍的謝潑德突然感到尿意來襲。

然而,當時可沒有專門訓練過“太空排尿”,也沒有後來的“紙尿褲”,所以經過謝潑德和指揮部的套路,最終他只能尿在了太空服了。

尿液可以隨着空氣的流動而消失在衣服上,可如果是固體狀的排泄物又該怎麼辦,而且隨着人類對太空的逐漸深入,宇航員待在太空的時間只會變得更久,所以從謝潑德之後,解決太空排便就成了一大難題。

當時宇航局首先想到的就是馬桶,上廁所找馬桶是正確的邏輯,可在沒有重力的太空中,這個邏輯就行不通了。

爲了避免看到“屎尿橫飛”的壯觀景象,美蘇兩國紛紛投入到了關於馬桶的研究上,最終在花費了5萬美金後,一個洞口尺寸小的可憐的太空馬桶便誕生了。

不過這依然沒有徹底解決上廁所的難題,因爲太空馬桶只能在太空艙裡使用,可如果宇航員在外面執行任務時來了便意又該怎麼辦?

幸好當時的宇航員都是男性,所以美國就針對男性發明出了一個類似於避孕套的“塑料乳膠管”。

使用時,只需要將乳膠管套在出尿口的地方,就能完成排便,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挑選合適的尺寸,如果宇航員高估自己的話,也會出現亂飛的情況。

在經過多次失敗之後紙尿褲就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其實在剛開始研究解決排便難題時,就有人想到紙尿褲,可由於當時的紙尿褲產品並不出彩,吸水效果不佳,所以就被放棄了。

可在兜兜轉轉之後,只有紙尿褲的效果最理想,於是生產一個吸水性能超強的紙尿褲,便被提上了日程。

說到這個紙尿褲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唐鑫源。

唐鑫源是就職於美國太空總署的華人工程師,他曾參與過“水星號、阿波羅號”的太空服設計,在上廁所的問題出現後,唐鑫源也在積極研究,而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後就發明了“太空紙尿褲”。

太空紙尿褲其實就是紙尿褲的超大版本,它的材質主要包括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航天特種材料、高分子吸水樹脂等。

所以太空紙尿褲不僅具有很強的吸水性,可以保證宇航員外出任務時的需求,也具有高度的抗菌除臭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咱們的太空第一人楊利偉,就曾穿着太空紙尿褲。

但讓太空紙尿褲大火的,卻是因爲一個名叫麗莎·瑪麗·諾瓦克的43歲美國女宇航員。

當時諾瓦克驅車從休斯頓到奧蘭多,找即將登機的情敵報仇,爲了爭分奪秒的趕路,她就穿上了從宇航局裡帶出的紙尿褲。

雖然最終諾瓦克被警方制止了,但她的這一壯舉卻引發了外界的關注,尤其是那性能強悍的紙尿褲,更是被世界各國熟知。

那說了這麼多,美國人爲什麼要去拿回丟在月球上的紙尿褲呢?

“垃圾”=“天然實驗室”

其實美國之所以幹出如此尷尬的事情,也是迫不得已。

首先,在人類剛剛進入太空時,就曾嘗試攜帶微生物,打算試驗一下,在沒有地球磁場和大氣的保護下,微生物能否存活。

雖然最終的結果表明,太空中的輻射和溫度會直接將微生物殺死,但在2014年時,歐洲航天局卻打破了這一固定概念。

當時歐洲航天局把200多種細菌、真菌帶上了太空,可在經歷了五百多天後他們發現,有些微生物不僅活了下來,甚至還開始了繁殖,這不禁讓一向在太空領域領先的美國慌了神。

在美國多次登上月球期間,爲了返航時減少飛行器的重量,宇航員通常會將紙尿褲扔在這裡,而他們前前後後一共扔下了96個紙尿褲。

在“微生物無法在太空中存活”的觀念沒有被打破前,這些紙尿褲就是垃圾,可在這種觀念被打破後,那96個紙尿褲就成了“天然的實驗室”。

因爲人類的糞便中會攜帶大量的細菌,而根據人類掌握的生命演化史來看,生命個體都是從細菌演化來的,而被紙尿褲包裹着的微生物是否存活,就是美國重啓登月計劃的目的。

雖然至今都沒有消息表明紙尿褲中有微生物存活,但從理論上來看,這是一個可能性非常小的事情。

畢竟宇宙輻射和極端溫度等影響,都能輕而易舉地殺死微生物,況且這些紙尿褲已經在太空流浪了半個世紀之久。

但話說回來,如果這些微生物能存活下來,那不僅能證明生命可以在極端條件下存活,還能通過微生物的屍體,來進一步研究月球環境以及環境對生物基因的影響,這也意味着人類對太空的瞭解將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