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小縣機構改革加速,海南一縣級市改革後機構減少1/3

網絡配圖

人口小縣機構改革正在加速。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從多個渠道獲悉,海南省五指山市已在7月底完成了最新一輪的機構改革。此輪機構改革通過對黨政機構進行深度優化後,機構數量較前減少了1/3。

五指山市成爲自2019年以來海南省內首個啓動並完成此項工作的縣級市。

五指山市政府官網信息稱,7月1日,五指山市召開機構改革動員部署會,動員部署機構改革工作。

此次動員部署會強調,改革需聚焦機構職能體系的完善、基層負擔的減輕、人員編制的合理配置及行政執法體制的革新,確保改革過程平穩有序,實現"思想不亂、工作不斷、隊伍不散、幹勁不減"的目標,以高質量標準推動改革落地見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進發展"。

官方資料顯示,在2019年的一輪機構改革中,五指山市共設置黨政機構36個。其中,黨委工作機關10個,紀檢監察機關1個,工作機關9個;政府工作部門26個。組建或新組建12個黨政部門。而"開展機構改革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要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提高行政效能,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五指山市位於海南島中南部腹地,全市戶籍人口10萬人,屬於典型的人口小縣。在海南,類似五指山市這樣人口規模較小的縣市還有保亭縣和白沙縣等。

根據《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1(縣市卷)》,納入統計的2075個縣域單位中,戶籍人口在10萬到20萬人之間的縣(市)有228個,10萬人以下的縣(市)有206個,其中5萬人以下的袖珍縣(市)有90個。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穩妥推進人口小縣機構優化。

人口小縣開展機構改革,最直接的原因是降低縣域的行政成本和財政負擔。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提高縣域治理效能,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

據多位專家分析,目前,部分人口小縣在發展中面臨不少共性難題:財政供養入不敷出,財政支出主要依靠轉移支付;財政供養人員比例欠合理,存在人浮於事的現象;部分機構設置、運行機制等與縣域高質量發展需求不相匹配。

比如,2019年,某省份對全省人口小縣進行了一次摸底調研,其中一個總人口13萬餘人的縣,全縣財政供養人員總數近6000人,全縣總人口數與財政供養人員比例爲22:1。

公開資料顯示,有的人口小縣,在年度總財力約爲26億餘元的背景下,需將其中23億餘元用於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支付公職人員工資以及維持政府機構的正常運轉。尤爲顯著的是,僅財政供養的在職人員工資支出就佔據了約5億餘元。

近年來,機構改革已在山西、青海兩省份多個人口小縣完成,主要特點爲通過"大部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和財政負擔。

此外,湖南、安徽、甘肅、江西、陝西、福建、四川、西藏等地也已相繼釋放開展人口小縣機構改革的信號。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在五指山市完成此輪機構改革之前,同樣是在7月份,總人口5萬人的延安市黃龍縣也全面完成了新一輪機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