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事業 生生不息——中國特色紅十字事業高質量發展綜述

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 題:人道事業 生生不息——中國特色紅十字事業高質量發展綜述  新華社記者董博婷  紅十字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面旗幟。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紅十字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紅十字事業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任務,推動紅十字事業加快發展,持續在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維護人的尊嚴,發揚人道主義精神,促進人類和平進步事業中作出重要貢獻。  在重大災害救援、保護生命健康、促進人類和平進步等方面,紅十字工作者、會員、志願者們始終秉持“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踐行着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光榮使命,不斷書寫人道主義事業的篇章。

在正確的方向上篤行致遠

中國紅十字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紅十字會是黨和政府在人道領域聯繫羣衆的橋樑和紐帶。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扶危濟困,在抗擊新冠疫情中高效運轉,在高質量發展的大潮中完善體制機制,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進程中奮力擔當……新時代,中國紅十字會取得一系列成果,其根本是循着正確的指引、沿着正確的方向堅定向前。  黨的旗幟引領事業發展——  2015年5月5日,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燈光璀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中國紅十字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代表,同大家親切握手,併合影留念。  在熱烈的掌聲中,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希望中國紅十字會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增強責任意識,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自身建設,開展人道救助,真心關愛羣衆,努力爲國奉獻、爲民造福。”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紅十字事業發展,多次就紅十字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爲中國特色紅十字事業發展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從落實黨中央關於羣團改革決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務,印發《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改革方案》;到在幹部隊伍建設過程中突出思想淬鍊、政治歷練;再到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作爲工作的發力點、着力點……  以黨的使命爲使命,以黨的方向爲方向,把黨的建設工作和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檢查、同考覈,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落地生根,中國紅十字事業在黨的領導下行穩致遠。  固本強基激發羣團活力——  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五塊石街道賽雲臺社區,常年活躍着一支身穿“紅馬甲”的隊伍。他們穿梭在街巷,爲困難老人送溫暖,與貧困學生結對子,自發參與社區文明建設。  “我們是聯繫和服務羣衆的‘最後一公里’,要用我們的努力讓羣衆感受到普惠的溫暖。”社區紅十字工作站負責人邱作偉說。  這是中國紅十字會推動基層組織建設的一個縮影。  2020年5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印發《關於加強紅十字會基層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導各級紅十字會着力增強基層組織活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基層組織服務羣衆能力。  截至目前,我國紅十字會基層組織20.4萬個,1700多萬名會員、293萬名志願者活躍在城鄉社區,開展人道服務,紅十字志願服務成爲國家志願服務體系中一支重要力量。  “數字紅會”推動高效透明——  “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動工作高效運轉、公開透明”是中國紅十字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目標,也是中國紅十字會近年來的工作着力點。  2020年12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中國紅十字會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着力打造‘數字紅會’,推動全國紅十字系統各項工作高效運轉、公開透明,提升公信力,爲中國特色紅十字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從相繼上線捐贈系統和信息公開平臺,到整合搭建7大數據中心、15個管理系統的“數字紅會”綜合信息平臺,再到項目管理信息化系統實現縣區級紅十字會全覆蓋,項目全流程可查詢、可追溯、可展示……  多年來,中國紅十字會主動接受監督,不斷健全內部管理、捐贈管理、志願服務、信息公開等制度,着力完善規範高效、公開透明的工作機制,讓每一份愛心善意在陽光下傳遞。

在危難的第一線託舉希望

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江蘇響水化工廠爆炸事故、河南鄭州特大暴雨災害……在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救援行動中,中國紅十字會從未缺席。  經歷一次次實戰的錘鍊,中國紅十字會逐步形成國家級、區域級、省級、地市級、縣級五級物資儲備網絡,建設各類紅十字備災倉庫超過1000個。  截至目前,全國紅十字系統共發展1088支救援隊,骨幹隊員約3萬名,志願者隊員10萬餘名,其中國家級紅十字救援隊伍29支,成爲國內應急救援領域的重要力量。  培育衝鋒的隊伍,探索高效的機制。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積石山發生6.2級地震。  震後5分鐘,不止受災省份,寧夏、陝西、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地紅十字會也第一時間行動起來。  19日0時47分,受災地及周邊省市備災庫完成物資出庫;上午9時許,首批救災物資運抵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克新民村;深夜,跨省份支援的中國紅十字(寧夏)賑濟救援隊抵達受災區域……中國紅十字會應急救援區域協作機制在實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3年5月,結合國家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經過充分研判和先行試點,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印發《關於建立健全紅十字應急救援體系區域協作機制的意見》,將全國劃分爲六大救援協作區,部署推動應急救援新機制轉型。  建立區域協作機制以來,各協作區域開展聯合演練、培訓20餘期,基本建立起災情會商、災害預警、指揮調度常態化機制。  今年入汛後,南方多省份遭遇強降雨,南部協作區5個省份全部受災,協作區累計派出救援隊伍104支次、4500餘人次,轉移被困羣衆1.68萬人。  救災恤鄰,道也。在國際人道救援中,來自中國的紅十字,越發展現屬於大國的擔當。  2023年2月,土耳其地震發生後,中國紅十字會第一時間向受災國家和地區提供資金、物資援助並派遣救援隊,是首批開展國際救援的紅十字運動成員之一。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米里亞娜·斯波利亞里茨2023年9月6日在北京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是全球多邊行動和國際人道主義事業的重要參與者、推動者,在國際人道主義事務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人道主義的光輝在世間閃耀,紅十字精神被歲月擦亮。  2022年,歷經一個多世紀的奮鬥發展,中國紅十字會首次榮獲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最高榮譽獎項——亨利·戴維遜獎。頒獎詞的國際部分寫道,“中國紅十字會始終不遺餘力地助力其他國家紅會發展,促進國際聯合會整體進步,並且持續在強化整個運動的凝聚力和集體影響力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  這一榮譽是對中國紅十字事業乃至國家發展、進步和貢獻的充分認可。

在人民羣衆身邊悉心守護

熱心人道事業的會員、志願服務的隊伍、暖心利民的公益項目,傳遞着屬於中國紅十字的溫暖和力量,展現出中國特色人道主義事業的風貌。  人道救助範圍不斷擴大——  2024年元旦、春節期間,紅十字工作人員跋山涉水,爲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少數民族地區、地震等受災地區3萬餘戶困難家庭送去人道關愛。  這項於1999年發起的“紅十字博愛送萬家”活動,在過去20多年間,和各類救助項目一起拔節生長。  聚焦脫貧攻堅,“博愛家園”項目從2016年到2020年累計投入7.7億多元,惠及4100多個貧困村;致力呵護祖國未來,“紅十字天使計劃”近20年間累計投入27億元,救助白血病、先心病患兒9萬多名;關注婦女急難愁盼,“魔豆媽媽”項目支持貧困媽媽開展電商創業和就業,共培訓幫扶困難女性2.6萬人……  隨着人道救助範圍的不斷擴大,中國紅十字會日漸成爲黨和政府保障改善民生的得力助手。  生命接力服務更添力量——  2024年2月26日,志願者徐毅成爲浙江省第10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從第1例到第1000例,浙江歷時20餘年;從第900例到第1000例,用時僅10個月,遞增的數據表明,生命接力,不斷加速。  截至目前,中華骨髓庫累計入庫數據超345萬人份,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累計實現捐獻1.8萬餘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超過690萬,實現捐獻5.5萬餘例,捐獻器官超17萬個。  成績的取得有賴紮實的努力。31個省級和近300個地市級紅十字會的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服務隊爲愛奔走,30個省級紅十字會成立了人體器官捐獻管理機構宣傳大愛……微光成炬,越來越多人以各種方式加入到這生命的接力中。  救護行動深入百姓生活——  運動場館、地鐵站臺、公共商圈,AED“救”在身邊……截至2024年5月,紅十字會系統已累計在全國重點場所配備6.5萬餘臺自動體外除顫器。  與此同時,急救知識普及率不斷提升。  廣東廣州,230餘家房屋中介門店升級爲“紅十字救護站”;江蘇宜興,外賣小哥變身“行走的救護員”;浙江杭州,通過數智平臺讓急救從“偶遇”變成“網約”……緊緊圍繞健康中國戰略,守護羣衆生命安全的“救護網”越織越密、越織越牢。  截至目前,超過1526萬名接受過應急救護培訓的各界人士,讓“人人學急救,急救爲人人”成爲社會新風尚。  爲人民生命健康守崗,爲人類進步擔當。新徵程上,中國紅十字系統闊步向前,奮力推動中國特色紅十字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爲人道主義事業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