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雨人”高質量就業,還缺啥?

讓“雨人”高質量就業,還缺啥?

高功能孤獨症人士希望,找到一份工作是因爲能勝任而非被同情

本報記者 李一能 實習生 李杏霖

著名電影《雨人》講述了一位孤獨症患者的故事,主人公雖然不擅社交但在計算方面天賦異稟,很多人正因爲這部電影認識了孤獨症。但事實上,即使是同一段光譜,光譜的兩端也差異極大,這是對孤獨症譜系障礙羣體最好的形容,所謂“雨人”就是其中一端。

自1982年中國確診首例孤獨症開始,越來越多患者從學校畢業進入成年階段,就業成爲他們目前最需要面對的問題。“雨人”所屬的高功能孤獨症,是所有孤獨症患者中最有可能融入社會、自食其力的羣體,能夠用自身能力爭取到就業機會。但現實情況不容樂觀,大部分高功能孤獨症患者的求職之路漫長艱辛,入職後的磨合並不順利。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在不久前上海慈善週期間,一場聚焦大齡孤獨症羣體就業難的慈善論壇在玉佛禪寺舉辦,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公益人士、孤獨症患者家長,對高功能孤獨症人羣的就業現狀展開調查。

“學霸”無奈的妥協

孤獨症譜系障礙通稱孤獨症,同屬於孤獨症下的患者,個體差異呈現千差萬別。病情較重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而症狀較輕的患者,例如被稱爲“天才病”的阿斯伯格綜合徵人羣,就不存在智力缺陷,語言功能正常,其特點是社交互動方面存在明顯困難,存在特定興趣領域或重複相關行爲。在干預治療後,能夠與大多數人一樣學習、生活和就業,他們就是現實中的“雨人”。

上海愛好兒童康復培訓中心院長楊曉燕作爲圓桌交流嘉賓,在長三角慈善一體化公益論壇上分享了一位學員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天天,正是一位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天天的智力沒有任何問題,學習能力甚至比許多人還要高,一路以“學霸”身份考入一所政法大學的金融專業。楊曉燕一直覺得,他是最有希望實現高質量“競爭性”就業的孤獨症孩子。但不久前,正在念大四的天天找到楊曉燕,希望能得到一個實習崗位,因爲他沮喪地發現自己很難獲得一份非庇護性質的工作。

天天的問題在於欠缺社交能力,難以與他人溝通,他的一些刻板行爲或者表達方式,容易讓他人產生誤解,這也是幾乎所有孤獨症患者的共同特點。天天自己也明白怎麼回事,但苦於無力改變,有時他表達善意友好的方式,在別人的眼中就成了冒犯,如果不是在特別熟悉且包容他的環境中,他很難正常開展工作、社交。

屢次碰壁後,天天的媽媽只能爲他辦理了殘疾證,天天也回到了熟悉的愛好兒童康復培訓中心,他曾是這裡的學員和志願者助教。入職愛好,固然能得到一份工作,但也意味着天天過去十多年的努力與規劃近乎白費了,沒有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實現就業,對他而言是一種無奈的妥協。

被無形指令束縛的人生

圓桌論壇上的另一位嘉賓伍紅,她的女兒伍晨也是一位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伍晨在大學期間就讀於廣告學專業,擁有極高的繪畫天賦,曾在多家企業實習,但結果都不太理想。

“最大的問題還是人際交往,以及孤獨症患者的思維習慣。”伍紅說,例如在職場免不了與客戶溝通,女兒在實習的第一份正式商業廣告設計中,因爲不知道如何與客戶主動溝通,瞭解對方需求,陷入手足無措強烈自責的境況,最後導致情緒崩潰,不得不結束第一次工作嘗試。“這就是孤獨症患者的另一個特點,難以接受突如其來的變化。”

之後伍晨又有幾次工作嘗試,但都遇到與第一次實習相似的情況。在人際交往中,她無法有效處理與他人的溝通。在伍晨的世界裡,彷彿有一套無形的規則和指令束縛着她;對於工作,她必須沿着一條一條明確且清晰的步驟進行。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大量多次的交往與反饋,對於普通人而言這是一個正常溝通的過程,而伍晨無法處理這些複雜過載的信息,最終這些工作都沒能堅持下去。

在失敗的就業經歷後,伍晨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去工作,直到得知德國摩比公司旗下“摩比公益咖啡館”的招聘信息,她順利通過招聘,成爲咖啡店裡的一名員工。如今她已工作3年,能夠實現這一了不起成果的原因是,企業爲了她的入職,給整個公司員工進行了培訓。

“這家企業的過人之處,不僅是有愛心,更是瞭解心智障礙員工的特點,儘量爲他們去營造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伍紅說,通過“中德融創工場”,該公司對其他員工開展融合性就業培訓,讓他們學習如何與心智障礙同事相處,同時也爲伍晨安排了舒緩的工作內容,讓她不必面對過於複雜的人際交往。

“‘來自星星的孩子’是社會對於孤獨症患者的稱謂,但我女兒其實不太喜歡,她覺得被標籤化。”伍紅說,實際上這個羣體非常複雜多樣且不被社會了解,他們中有很多人智力出衆且有着深刻思想,人生髮展艱難完全是被社交障礙拖累,而非個人能力不濟。

如何解決這些症狀較爲輕微的大齡孤獨症患者的就業問題,在求職和就業過程中,需要家長、看護機構、學校、企業與政府各部門之間相互協作。伍紅表示,分享女兒的求職經歷,也是希望能夠對有類似症狀的羣體提供參考經驗,讓更多人關注瞭解到這些羣體在就業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困難。

發稿前記者獲悉,通過牽線搭橋,天天也進入“摩比公益咖啡館”實習,有望和伍晨成爲同事,努力實現自我價值。

孤獨症患者就業需要“轉接器”

“在所有心智障礙患者中,孤獨症就業最難。”閔行區吳涇慧靈社區助殘服務中心理事長陳戎東多年從事孤獨症患者照護、康復、就業。他告訴記者,中國成年孤獨症人士的就業率不到10%,實際數字可能比10%更低,“原因在於孤獨症患者的社交能力弱,遇到某些情況還會有情緒問題,因此建設支持他們就業的職場無障礙體系尤爲重要,這也是目前比較缺乏的”。

陳戎東介紹,孤獨症患者大致分幾個類型:重度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很難與他人交流,心智難以支持就業,他們需要的是照護和康復;中高功能孤獨症患者,可以從事一些簡單的勞動,例如庇護性福利工作;最高功能的孤獨症患者如阿斯伯格綜合徵,他們除了溝通社交能力,幾乎和健康人無異,甚至在某些領域還有着過人的天賦。“如果這一羣體的社會價值也無法得到發掘,仍成爲被終身照護的對象,那麼開展多年的孤獨症患者教育以及職業培訓就很難體現成果。”

陳戎東瞭解到,一些外企會專門聘用一些孤獨症患者,從事一些定製崗位。“他們中的一些人,邏輯能力極強,對細節的觀察也非常敏銳;還有一些人對藝術有着極高的天賦,在創意崗位上經常能夠提出與衆不同的觀點,肯定有適合他們的工作,甚至有希望成爲行業翹楚,但問題是怎麼能夠把需求和資源匹配起來。”

陳戎東設想,建立一個孤獨症人士人才庫,方便他們與有招募意願的企業對接,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實現高質量就業。“所謂高質量就業,就是得到這份工作,是因爲他們能夠勝任,甚至比健全同事做得更好,並非因爲孤獨症患者的身份被同情和庇護。”

除了對接資源,大齡孤獨症就業還有一個極爲重要的因素,就是需要有“就業輔導員”的幫助。陳戎東表示,每一個高功能孤獨症患者的情況都不一樣,需要專人爲其量身定製工作方案,幫助他們開展社會化訓練以適應職場,同時也對企業進行培訓,告訴他們如何與心智障礙人士相處,爲他們提供另一種“無障礙協助”。“從本質上說,這種協助就和盲道、坡道是一樣的,只要支持充分合理,孤獨症人士也能爲社會作出貢獻。”陳戎東說,推動孤獨症羣體高質量就業,最好是先從病情最輕的高功能羣體做起,先爲最適合就業的少數人羣服務,積累經驗後再逐步向其他羣體覆蓋。

2023年4月發佈的《2022年度兒童發展障礙康復行業藍皮書》指出,孤獨症譜系障礙人羣超過1000萬人,面對這樣廣大羣體的就業問題,心智障礙就業輔導員的數量顯得尤爲不足,這個職業要求從業人員有“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背景,並能在實際就業輔導過程中,瞭解每一位心智障礙者的具體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就業建議。

“如果孤獨症患者和企業好比是電源和插座,那麼我們就要成爲轉接器,一頭對接企業,一頭對接個人,一人一策讓雙方得以匹配。”陳戎東說,這雖然很難,但很有意義,不僅體現社會文明與溫度,更是實實在在爲國家減輕壓力,挖掘這一羣體潛在的智力資源,讓心智障礙者實現高質量就業,從被照護者成爲推動社會進步的貢獻者。(本文中採訪對象均使用化名)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