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新冠半年才轉陰! 醫師建議這羣人要「多挨一針」

國內新冠疫情解封,免疫低下病友仍應謹慎防疫,除了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追加劑,建議使用單株抗體直接產生保護力。(本報資料照)

一位61歲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確診新冠後不幸白血病又復發,且新冠病毒竟長達6個月才轉陰,預計要進行的骨髓移植手術也因此推遲2個月。醫師提醒,儘管國內新冠疫情解封,免疫低下病友仍應謹慎防疫,除了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追加劑,建議使用單株抗體直接產生保護力,可降低83%感染風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月1日走入歷史後,新冠疫情限制正式告終,但對於少數免疫低下族羣而言,新冠病毒仍有嚴重風險。國際研究指出,免疫低下患者施打疫苗後的保護力較低,若確診,住院風險較一般人高2.57倍,建議施打「長效型單株抗體」再次加強。

全世界約有2%的免疫低下病友,如器官移植、惡性血液腫瘤、正在接受癌症治療、先天性免疫不全、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藥物、HIV陽性以及洗腎患者等七大族羣。《臨牀傳染病》期刊中強調,免疫功能低下者應予以個別化預防方法,一般人接種新冠疫苗的抗體有效反應可達約92%,反觀免疫疾病患者與惡性腫瘤患者抗體反應爲79%、血液惡性疾病患者僅50%,甚至器官移植者僅31%。

臺大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邱柏儒表示,對於正在或正要接受治療的免疫低下病友而言,身體無法同時承受抗癌治療與新冠病毒的攻擊,就必須考慮先治療哪一個,這也是爲什麼目前衛福部仍將免疫低下病患列爲建議配戴口罩的族羣。

考量此情形,指揮中心於4月7日起擴大單株抗體公費施打對象,用於預防新冠。臺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呼籲免疫低下病友,除了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追加劑之外,也需要「被動免疫」的單株抗體,將有作用力的抗體注入體內,可直接產生保護力,臨牀研究顯示,施打後追蹤6個月可發現感染新冠肺炎相對風險降低83%。

新冠病毒除了影響既有療程,免疫低下病友一旦染疫,住院風險上升2.57倍、住進加護病房風險提高1.4倍,院內死亡風險也增加1.87倍。邱柏儒說,因爲免疫功能低下,身體長期處於低防禦的狀態,無法有足夠的抗體對抗新冠病毒,這也是爲什麼臨牀上有滿多病患陽轉陰的時間都比一般人還長,這時候若病情不穩定,住院及重症風險就會升高。

林口長庚醫院風溼過敏科醫師蔡昀臻提醒,免疫疾病患者需長期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免疫系統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是感染性疾病好發的族羣,包含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與僵直性脊椎炎等;建議病友應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安排適切的時間施打新冠疫苗或單株抗體,給自己多一點保護。

臺灣癌症基金會、臺灣年輕病友協會及臺灣病友聯盟特別舉辦「生命兩難展」,邀請Duncan、囂搞等5位人氣插畫家聯合開展,展期即日起至5月24日止。(臺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爲提高民衆與病友對於免疫低下族羣的防疫認知,臺灣癌症基金會、臺灣年輕病友協會以及臺灣病友聯盟特別舉辦「生命兩難展」,邀請Duncan、囂搞等5位人氣插畫家聯合開展,展期即日起至5月24日止,藝人黃子佼更獻出2幅蘊藏「兩難故事」的手寫字收藏展出,以圖像衛教民衆給病友多一點同理,也呼籲免疫低下病患莫輕忽,應主動諮詢醫師給自己完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