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藥價將對標藥店“外賣價”!國家醫保局內部文件流出
近一週,一份《關於開展“上網店,查藥價,比數據,抓治理”專項行動的函》在業內廣爲流傳,引起醫藥流通行業的高度關注。
文件指出,國家醫保局決定開展專項行動,在藥品價格信息監測中引入網絡售藥平臺藥品“外賣價”、“小時達”、“即時達”等當日同城即時配送價格(“即送價”)作爲錨點,比對其他渠道藥品價格。
6月3日,國家醫保局向媒體證實了文件的真實性,並指出文件已發到各地醫保局招採處。
對標“即送價”,這不僅是國家醫保局有史以來的首次,也是國家部委第一次將外賣、電商平臺的商品定價作爲監管依據。
藥賦能CEO邵清向健識局表示,“即送價”的概念比較模糊,具體以哪一個爲標準無法確定。但這份文件真正的關鍵在於倒逼企業降低藥品價格,它傳達的邏輯是:“網上能更便宜賣,其他渠道爲什麼不能降價?”
今年以來,國家醫保局通過“四同”藥品、約談藥企降價等一系列舉措,對全國醫藥價格形成了強監管、嚴處理的態勢。現在這把火明顯燒到了零售藥店。健識局注意到,各地陸續啓動了醫保定點藥店銷售金額靠前且價差大的品種排查工作。
今年3月,國家醫保局副局長施子海明確指出要通過線上的方式,對定點零售藥店線下價格進行比價的實踐,推進定點零售藥店價格公示、監測與治理。5月24日,國家醫保局基金監管司約談了一心堂藥店相關負責人。這是國家醫保局少見地直接向醫藥零售龍頭“重拳出擊”。
網上買藥被“背刺”?
國家醫保局明確,需要和“即送價”做對比的,原則上是同通用名、同廠牌、同劑型、同規格、同包裝藥品,優先針對網絡售藥平臺中銷售量大、銷售金額高的大型連鎖互聯網藥店查詢當日同城即時配送模式價格。
業界對“即送價”的定義是有爭議的。一般來說,線上買藥的包括藥價和配送費。但“即送”本身就是一種促銷手段,有的商家商品價格高、配送費低,有的則是商品價格低、配送費高。“即送價”其實並不能反映消費者實際買藥的費用。而線上買藥本身就會有商家或者平臺的促銷、補貼等銷售策略,選哪個作爲標準,看起來都不是太有代表性。
相對來說,老百姓更認“網上藥價”這個模糊的概念。5月31日,有地方媒體集中曝光:四川成都某市民在線下購買人工牛黃甲硝唑膠囊時,一盒22.5元。回家卻發現同一家店同一藥品O2O平臺售價僅6.9元,價差超過2倍。
無獨有偶。另一位市民也發現,當地某藥店的氨氯地平貝那普利片,線下標價42元,但O2O平臺只需26元。記者走訪10餘家藥房後發現,這種情況十分普遍,尤其是“美林”布洛芬等家庭常用藥品,價格差異更加明顯。
2023年全國零售藥店已經超過66萬家。這66萬個終端渠道加起來就足夠有代表性。據央媒報道,4月29日,國家醫保局在浙江杭州舉辦醫藥價格工作座談會,其中重點提到要發揮零售藥店、網絡藥店等不同渠道價格發現功能,推進治理不公平高價、歧視性高價,引導企業自主合理制定價格。
醫保局調查藥價,比起統計局監測豬肉價格有先天的優勢。醫保定點藥店的銷售數據是及時回傳到醫保系統的,只要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分析,不難查出藥品的真實銷售價格。
2024年一季度,各地已陸續啓動了醫保定點零售藥店的價格覈查,特別是銷售金額靠前且價格差異較大的前10名西藥和中成藥。根據河南省醫保局文件,價格覈查中,受到監測品種有輝瑞的阿託伐他汀鈣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阿斯利康的瑞舒伐他汀鈣片和達格列淨,以及濟川藥業的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廣州白雲山的舒筋健腰丸、以嶺藥業的通心絡膠囊、步長製藥的腦心通膠囊等。這些品種在網絡藥店的售價確實大多處於定點藥店售價的較低水平。
織密全國藥價監測網
嚴格監管線上線下藥店藥價,這與近年來醫藥零售領域放開醫保支付有很大關係。
2023年1月,各地醫保定點藥店納入門診統籌支付。去年11月以來,上海、山西、北京、天津等地甚至啓動了線上買藥也能接入醫保支付的試點。便民的同時,醫保局自然也要採取更嚴格的監管措施防止醫保基金流失。
引入網絡售藥平臺“即送價”,是拓寬新維度藥品價格監測方式,將網絡首要平臺藥監作爲價格發現的“利器”,在價格招採領域形成人人“上網店查藥價”的良好氛圍。
國家醫保局表示,該專項工作中,初期每個省份每月至少上報5個典型案例。及時總結,交流經驗做法,形成全國藥品價格監測治理一盤棋。
醫藥零售領域受到醫保部門這樣的關注是前所未見的。以往,藥品零售價由藥店自行決定,定價比院端要更自由一些。
藥店的藥價普遍偏高,這是消費者一直質疑的。如今醫保局關注的重點顯然不是“零售藥價過高”,而是“零售藥價過低”的問題,尤其是網上藥價過低,直接影響了老百姓對集採的信任度。
在競爭中,不少藥店爲了業績,藥品虧本打包賣、買藥送雞蛋、積分換紙巾等促銷套路屢見不鮮,這不僅造成醫保基金損失,還擾亂了正常的藥品定價市場。而網上定價相對透明,醫藥電商平臺上,所有品類同臺競爭,競爭的充分程度很可能還不輸於集採降價。根據網上定價,正好能夠讓藥價回到一個合理區間。
根據該文件,各地醫保部門都要用“即送價”與集採中選價格作對比,如果發現網上價格低於集採價,可能隨時會啓動約談、問責等舉措。在續約採購時,必然還會進一步降價。
對於藥企而言,顯然不願陷入無限降價的漩渦,更何況是讓零售渠道的低價競爭擴展到更大的院內市場。
撰稿|楊曦霞
編輯|江芸 賈亭
運營 | 朱穎
插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