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地震連4個月「低於平均值」曝警訊? 氣象局說話了

▲去年9月至12月,臺灣發生地震次數偏低於平均值。(圖/記者姜國輝攝)

記者賴文萱/臺北報導

中央氣象局統計,全臺每個月地震平均會發生2000起,但去年9月至12月期間,連續4個月地震次數低於平均值,氣象局在公告的地震測報分析上也提到「要持續提高警覺」。不過,地震次數偏低,之後發生大地震的機率是否偏高?氣象局認爲,這沒辦法定論,但如果時間拖很長,確實要特別小心,不過,今年1月起地震次數已恢復正常值,氣象局將密切關注。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指出,去年9月到12月,臺灣發生的地震次數低於平均值,以每個月平均2000起地震來看,有低到只有1200、1300起,確實有比較低。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 。(圖/記者賴文萱攝)

外界擔憂,若地震頻率持續偏低,是否後續發生大地震機率的機率偏高?對此,陳國昌說,地震次數偏少是否就是大地震要來的前兆,目前沒辦法做定論。事實上在921大地震之前,確實有長達1年時間地震偏少,但之後陸續發生規模超過6的大地震,也沒有這個現象,因此不能肯定兩者間一定有關連。

▲氣象局指出,地震頻率若長期偏低,確實需要特別注意。(圖/記者姜國輝攝)

陳國昌表示,如果地震次數「長期偏低」,例如1年或是10個月以上,就要特別注意,但去年次數偏少的時間僅有4個月,從今年1月開始,全臺地震次數也已經恢復正常值,民衆不需太過擔憂,氣象局後續將密切關注。

但氣象局也持續加強地震預警系統,透過加密測站以及修改預警測定,來減少整個作業流程目標將地震預警發出的時間從15秒縮短到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