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開創新的科學天地吧!” ——記“科學探索獎”二〇二四年頒獎典禮
來源:科技日報
這是屬於卓越青年科學家的榮耀時刻。
10月19日,“科學探索獎”2024年頒獎典禮在上海隆重舉行。聚光燈、紅毯、鮮花……在親友和線上線下觀衆的見證下,49名獲獎人接受屬於他們的掌聲和褒獎。
正如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所說,從創辦至今,“科學探索獎”堅持爲基礎科研投射一束光,讓科學家們成爲真正的明星。舉辦頒獎典禮,正是希望將默默無聞的科學家推向舞臺中央,激勵更多的人們關注科研探索,永葆對科學的憧憬與信仰。
“科學探索獎”是一項由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出資、科學家主導的人才遴選公益獎項,是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項目之一。這一旨在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心無旁騖地探索科學技術“無人區”的獎項,獎勵對象爲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男性45週歲及以下、女性48週歲及以下。每位獲獎人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且可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自2018年設立以來,該獎項已累計資助297位青年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的發起人希望,它能讓一批年輕科學家心無旁騖,沒有後顧之憂地站在科學最前沿,做其他人想做但做不出、不敢做,具有原創性和引領性的研究。
當天走上領獎臺的,正是這樣一些有雄心、敢冒險的年輕人。
“1秒的1/60,是人眼的時間分辨率;0.1納秒,是5G赫茲傳輸一個字節所需的時間;但今天,我要講的是更短的時間尺度,萬億分之一秒。”清華大學教授周樹雲的研究,就是探究這一領域。
在這樣的時間尺度上,科學家探索用光來調控固體材料的物理性質,改造它的“基因”。周樹雲的研究,就是要探索二維材料及拓撲材料的非平衡態超快動力學和光致新奇物理效應,尤其是致力於實現週期光場驅動的瞬時能帶調控和瞬態相變。
“想象一下,用一個萬億分之一秒分辨率的設備攝像機,拍攝電子在材料中跳舞的‘電影’,那是多麼神奇。如果我們能用飛秒脈衝激光去調控材料的物理性質,我們就有希望實現更高速度的器件。”周樹雲暢想。
四川大學教授張茹奮戰的前沿則是神秘的地球深部。“深地工程科學的前沿探索,基本都是在地殼的岩石中進行的,而且越往深處走就越難。”張茹說。
在世界埋深最深2400米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張茹團隊利用其低本底、低噪音、低擾動的“三低”特殊條件和及其位於青藏高原東麓的特殊地理位置與環境,開展深地科學與地質時變原位探測實驗(GeoDEX)。她的工作,就像在“聆聽地球內部‘聲音’”,爲人類未來在深地“尋寶”,比如能源開採等,突破基礎的科學問題。
這羣最具創新魄力和活力的年輕人,正在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
無疑,這並非易事。好在,他們足夠堅持。
北京大學教授伊成器研究人體內到底有多少種不同類型的核酸修飾,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他說,希望能通過操控這些核酸修飾,精準地編輯、糾正遺傳信息當中的錯誤,探索疾病干預與治療的新方案。“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現在藥物研發的主流策略,但是對於探索未知,我感到非常興奮。”
本年度最年輕的獲獎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馮建東,在經歷了化學本科、物理學博士、生物工程博士後之後,回到他少時的初心——探索單分子的“思想實驗”。
爲了測到單分子,馮建東團隊製造了單個的納米級尺寸的孔結構;爲了看到單分子,他們發展了新的化學顯微鏡技術。未來,他們希望發展更有力的工具,操控單分子。
“認準的事情就要堅定去做。”回顧科研歷程,馮建東感慨,從測單分子到看到單分子,2018年他從零開始建實驗室,前3年沒有發表研究論文,但還是堅持了下來。
“我們還開展了另一個跨界方向,至今已投入6年多,是我投入研究資源最多的項目,直到近期纔看到了一些結果。”馮建東說,“我也不知道未來會走到哪,但我相信這裡會有發現。”
這正是前輩們希望看到的。在頒獎典禮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監督委員會主席王志珍說:“你們的心裡已經充滿着自己真正要做的‘大事’‘有趣的事’‘重要的事’了。從今天開始你們踏上科研生涯新的征程,不願再去追逐已有的熱點,也不想將發表幾篇CNS(學術界對三本頂刊即《細胞》《自然》《科學》的簡稱)文章作爲目標了。”
“號角已經吹響,奔向未來,去開創新的科學天地吧!”王志珍勉勵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