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風險不妨礙做生意 德企新的「中國戰略」與美國不同調
在德國總理訪華前夕,許多德國企業甚至公開表示:「最大的風險是因不在中國發展而失去全球競爭力」。(圖/路透)
歐盟提出對中關係「去風險」已經一年有餘,德國政府去年出臺「中國戰略」也大力呼籲經濟界降低其中國業務的風險,但依然有不少德企業追加投資在華業務。顯然,德企眼中的「去風險」和政界期望有很大的不同。
《德國之聲》指出,德國政府在去年夏天發佈的「中國戰略」報告中沒有要求企業和利潤豐厚的中國生意「脫鉤」,但是卻竭力呼籲要高度警惕其中的風險。
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指出,最遲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各界就都認識到全球分佈的產業鏈會造成經濟依賴性,而依賴性則有可能破壞經濟穩定。他說:「依賴性會讓人容易被訛詐,不論對企業還是政府而言都是如此。」
報導說,有些德企已經就整體搬走中國生產線建立應急預案,也許只會在臺海開戰這樣的極端情況下才會啓用。馬特斯指出,許多德國企業的「對華去風險」戰略都是如此,「許多企業都在提升其中國業務的獨立性,這樣的策略顯然是可行的。」
馬特斯承認,讓歐洲本土供應商替代原先的中國廠家絕非易事。「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許多企業都反映說,他們使用的中國製造零部件,幾乎無法找到替代品。」
德國聯邦議會聯盟黨團的中國問題專家齊佩利烏斯(Nicolas Zippelius)則擔心,「德國企業增加了在中國的投資,這意味着對華經濟依賴度只能部分降低,這是個問題。我還看到有些企業甚至把生產線從歐洲政體搬到中國去,在那裡大舉投資,因爲在那裡設廠比歐洲更有利可圖。」
根據德國駐華商會今年1月發佈的德企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其大約一半的成員企業計劃在今後兩年內增加在華投資。德國駐華商會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馬銘博(Maximilian Butek)在接受中國官媒《新華社》採訪時更指出,許多德國企業甚至認爲「最大的風險是因不在中國發展而失去全球競爭力」。
對此,德國聯邦議會議員齊佩利烏斯警告說:「所謂去風險,並不僅僅是指單純的企業經營風險。」他呼籲政界以及其他方面儘快採取行動改善歐洲本土的營商環境和基礎設施,從而讓企業在歐洲本土設廠更加有利可圖。
報導說,4月中旬德國總理蕭茲即將訪問中國。這也是去年夏天德國政府出臺「中國戰略」之後,蕭茲的首次訪華。該戰略呼籲德國各界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是並沒有詳細提出具體的措施,也未制訂具有約束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