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辭世!文化人哀悼 具象徵意義的存在
作家瓊瑤2022年出席《多少秘密在其中:瓊瑤的拼圖世界》微型文物展開幕典禮。(文化部提供)
自1963年起正式出版第一部作品《窗外》至今,筆耕逾一甲子,寫出了60多部作品,瓊瑤(本名陳喆)被奉爲「華文世界愛情文學繆斯」,曾創下臺灣文壇紀錄的她,選擇「翩然」離去的3天前,還在臉書「瓊瑤的春光花園」粉專親自回覆讀者,當時的她便對張忠謀自傳中引《庭院深深》談與前妻的關係,嘆「不如離去!」特別有感,並表示「我是不如歸去,他用的是另一版,不如離去!」
臺灣文史學者、作家陳芳明就曾指出,1963年瓊瑤出版《窗外》時,自己還是高二的學生,該小說應是自己最早的文學啓蒙;譯者暨東美出版社總編輯表示:「瓊瑤在我們的年少歲月,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存在。」她表示自己讀瓊瑤大約是小學階段,雖然閱讀經驗已淡忘,但記得的,是唯美浪漫的氛圍。
作家,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也在臉書哀悼,自己在辦公室裡放了幾本她送的書,總謙虛地說「隨便看看吧」,也憶起自己纔跟瓊瑤說年底了,想去看看她。也每每在與她訊息往來時,希望她多寫些文字在臉書,好寬慰喜歡她文字的讀者,但她總是淡淡地回沒什麼特別好寫的,沒什麼特別好紀錄的,這樣的迴應如今想來是疏忽了。
瓊瑤有感丈夫平鑫濤纏綿病榻多年,除積極主張社會要尊重病者尊嚴,接受安樂死外,她於2017年曾撰寫公開信給兒子與兒媳,交代葬禮要一切從簡,包括「不要用任何宗教的方式來悼念我」、「將我儘速火化成灰,採取花葬的方式」、「不發訃聞、不公祭、不開追悼會。私下家祭即可」、「不做七,不燒紙,不設靈堂,不要出殯」、「我不要死後哀榮!後事越快結束越好,不要超過一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