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臺與產業週期--臺灣今年前幾個月經濟數據大幅下滑
臺灣的經濟情況是我平時最爲關注的幾個話題之一,畢竟未來十年臺灣會長期是熱門話題,也會是中美關係中的核心問題。
俄烏戰爭一年多以來的情況,已經又一次的說明了美國人的做事風格,那就是喜歡拱火,但是自己不先上,而是通過支援武器,情報和物資等來小弟先上。我國臺灣地區現在就是美國的小弟,而顯然現在這個小弟的軍事能力越弱,則對我方越是有利。
臺灣軍事建設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大量的向美國購買武器, 2023年4月26日國臺辦的 新聞發佈會,發言人朱鳳蓮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 “ 民進黨當局上臺六年多,勾連美國,揮霍臺灣民衆220億美元血汗錢向美高價購買武器, 把臺灣同胞綁上“臺獨”戰車、裹挾臺灣年輕人當“炮灰”。 這根本不是在 “保臺”,而是在“害臺”“毀臺”。 ”
蔡英文是2016年5月20日正式就任的,到今天其實差不多七年了。
不要認爲馬英九時期對美國軍購就少,根據馬英九在《八年執政回憶錄》中提到的相關數據,馬英九說在其8年任期內,美國有4次對臺軍售,總額達201.3億美元(約6491億元新臺幣),超過李登輝(任期12年)的162億美元,以及陳水扁(任期8年)的84億美元。
這個數據其實是相當驚人的,相當於說過去的十五年,臺灣就從美國購買了400多億美元的武器。
而非常顯然,臺灣的強大經濟實力支撐了其對美國的採購行爲,我之前也說過,臺灣2021年的製造業增加值2547.5億美元,排在全球第十一位,僅僅比排在全球第十位的俄羅斯少二十多億美元,其人均製造業增加值不僅僅比中國大陸高,而且高於全球前十位的所有制造業大國,或者更具體的說, 2021年臺灣人均製造業增加值比美國,日本,德國,韓國,英國,法國都要高。這實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當然這跟當年國民黨去臺灣帶去了大批理工科技術精英和人才有關係,
我在之前的文章就寫過,臺灣的支柱產業--半導體產業之所以有今天,就是源自於一羣畢業於上海交大等大陸名校的技術官僚的前瞻性規劃。
所以我一直覺得當年國民黨帶去臺灣的最大財富其實並不是黃金,而是一大批高級人才,像臺灣的自研戰機IDF之父華錫鈞是江蘇人,雄風導彈之父韓光渭是山東人。
臺灣今天已經建立了以半導體和電子爲核心,輔以石化,鋼鐵,機械等的強大製造業,這些產業源源不斷的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支撐了臺灣的對美國武器採購。
今天在臺灣面臨老齡化的情況下,採取從越南和印尼大量輸入勞動力從事製造業和服務業。
下圖可以看出,2022年在臺灣的外籍勞工,光是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就已經有69.5萬人之多。
其中越南人主要從事產業類工作,人數達到20.5萬人,其次是菲律賓人11.5萬人,其他還有印尼人和泰國人。
另外還有二十多萬外籍勞工從事服務業的工作。
其實從上面也可以看出,臺灣即使在本島高度老齡化,需要大量外來勞動力的情況下,也是寧肯引入幾十萬東南亞語言文化相異的外籍勞工,也不願意從更近的中國大陸引入勞動力,可以看出兩岸對待彼此的不同態度。
相比之下臺灣人到中國大陸就業 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僅僅是在大陸的臺企, 今天中國大陸的餐飲, 廣告 ,諮詢 乃至 IT行業 都有 不 少臺灣 人 工作,分享和獲得大陸 經濟發展的紅利,而反過來臺灣本島經濟發展的紅利,對中國大陸的 勞動力可以說 是關閉 的,無法分享的。
不僅僅是對中國大陸的勞動力關閉,而且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各種工農業產品也是有各種限制,完全禁止進口的大陸產品就高達兩千多項,這在WTO框架下是違規的,這也讓中國大陸的相關公司和其員工,無法從臺灣的經濟發展中獲取收益。
因此不管是臺灣的對美國武器採購,還是禁止中國大陸勞動力在臺工作,以及大量限制中國大陸工農業產品進口等,都說明了窮臺的必要性。
而窮臺,其實是有辦法的,而且是有不少事情可以做的,像2022年由於佩洛西訪問臺灣等惡劣事件,中國大陸對臺灣進口農產品採取了限制措施,導致臺灣對大陸農產品出口從已經從2021年的11.2億美元下降到了2022年的6.8億美元。
但僅僅農產品限制是遠遠不夠的,臺灣經濟有其自身的弱點,這個我們從今年前幾個月的經濟數據就可以看出來。
今年 3月臺灣出口額爲352億美元,同比下降19.1%,呈現連續七個月下降的態勢。
如果是看1-3月的臺灣地區總出口的話,同比去年下滑19.2%。
這幾天臺灣會公佈4月份的出口數據,預計也是大幅下滑。
核心原因是全球電子產品需求在大幅下滑,臺灣目前的產業結構總體還是以半導體爲中心的電子工業佔比較高,其他行業難以與之相比。
出口佔比高,半導體+電子產業佔比高,這兩個佔比高就導致了臺灣經濟勢必受到全球電子產品需求景氣的影響。
臺灣當地經濟部門之前還預測2023年經濟增長率爲增長2.12%,這個目標肯定是完不成了,不僅如此臺灣相關部門本來還預期一季度臺灣經濟是下降1.25%,結果最終在4月份公佈的一季度經濟總量,由於出口接近20%下滑的拖累,臺灣經濟總量在一季度同比下滑3.02%,大大的超出了臺灣當局的預計。
過去幾年依靠電子產品的爆發性需求,臺灣人均GDP一舉突破了三萬美元,而今全球電子市場需求疲軟,半導體市場不景氣,也導致臺灣的出口大幅下滑,這樣下去看臺灣的人均GDP會不會又跌回到三萬美元以下。
半導體和電子產業的不景氣其實是全球性的,中國大陸的企業其實也遭遇了同樣的情況,像中國大陸最大的芯片代工廠中芯國際,就預計2023 全年 營收同比降幅爲“低十位數”,預期會出現下降。
而今年以來 A股的半導體板塊除了半導體設備以外, 總體 也是比較疲軟 。
智能手機市場也不景氣,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最新報告,2023年第1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爲2.802億部,同比下降14%,環比下降7%。
這是半導體需求的產業週期決定的,也是過去幾年疫情帶來的電子產品需求紅利消退所產生的結果。
在產業處於低谷期時,臺灣相關企業獲利能力降低,經營出現困難,這其實是中國大陸的相關企業擴大份額的好時機,因爲相對來說不缺資金。
就以顯示面板產業爲例,臺灣的兩個主要面板廠友達和羣創, 2022年友達淨虧損211億元新臺幣(按照2023年5月7日4.427的匯率約合47.7億元人民幣),羣創光電虧損279.9億元新臺幣(約合63.2億元人民幣),兩家公司的損失均創十年來新高,合計虧損高達110.9億人民幣。
中國大陸的顯示面板產業也受到了不景氣影響,一些企業出現了較大虧損,但京東方,深天馬等企業依然是盈利的,尤其是龍頭企業京東方。2022年在全球顯示面板企業中盈利僅次於三星顯示。
在這種產業低谷期,如果中國大陸主動堅決的搞窮臺,是有操作空間的。
相比之下,從兩個不同政黨執政期間的軍購金額來看,臺灣方面不管是誰執政,購買美國武器,拒絕統一的心理都是非常堅決的,既然他們如此堅決,那中國大陸也會相應的堅決起來。
所以嘛,大陸的網民說希望蔡英文和民進黨繼續執政,還是有道理的,那邊鬧的越歡,才越有利於中國大陸內部凝聚共識,走向堅決與強硬,畢竟以前的惠臺之路,幫助臺灣的經濟發展,反而使得臺灣的經濟實力成了臺獨的底氣。
對於中國大陸來說, 今年以及往後的幾年是中國大陸拉近和臺灣人均GDP差距的時候,我查了下過去四年的兩岸人均GDP對比:
中國大陸2019年人均GDP10276美元,爲臺灣25908美元的39.66%;中國大陸2020年人均GDP爲10504美元,爲臺灣28549美元的36.8%;中國大陸2021年人均GDP爲1.255萬美元,大約爲臺灣33059美元的38.0%中國大陸2022年人均GDP爲1.274萬美元,大約爲臺灣3.27萬美元的39.0%。
可以看到臺灣人均GDP從2019年的2.59萬美元衝到了2022年的3.27萬美元,有較大增長,導致過去四年中國大陸人均GDP佔臺灣的比例居然還降低了一些。老實說我覺得這是不利於統一的,也不利於統一後的思想回歸。
儘快的縮小差距,拉近距離,未來幾年人均GDP達到臺灣50%以上,甚至最終實現反超,或者至少在第一梯隊的省份人均實現反超臺灣,是需要儘早實現的任務。
往期文章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