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盡和平手段重於美出兵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接受時代雜誌專訪表示,「若中國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美國不會不防衛臺灣,不排除使用美軍,但部署地面、空中或海上武力有所區別。」拜登的語氣聽起來還是模糊的,美國的政策應還是一貫「協助」臺灣自我防衛,必要時提供武器、情報爲主,出兵非既定選項,但不管美國出不出兵,臺灣都應靠自己窮盡所有和平手段自保。

約在同一時間,知中派的澳洲駐美大使陸克文在舊金山演說指稱,美國應認識到,若中國成功併吞臺灣,將對美國的可信度造成負面影響,並對美國在全球同盟的可靠感帶來深遠不可逆的效應,應加強嚇阻。但陸克文要觸及這問題,就應同時表達作爲美國「五眼聯盟」的盟邦,將採行動支持美國。

關於陸克文關心的「美國可信度」,不必等着看美國軍事挺臺的結果,先看烏俄戰爭就好。近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巴黎,爲國會延遲批准美國最新援助計劃,向澤倫斯基道歉。美國是否能及時提供金援的可信度都存疑,何況派兵支援?

美國如果在臺海出兵,所面對的敵人是比俄國更強的中國,美國必須有自己本土可能首度變成戰場的準備,非協防條約當事國,出兵對抗大國的風險是極高的。未來美國除基於協防條約,或本國直接遭受攻擊外,出兵的可能性應是極低的。美國在二○二四年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規定,要爲臺灣軍隊制定全面的培訓、諮詢與制度性能力建設計劃並將中國大陸列爲海外敵對勢力。從此觀之,提供武器、情報、訓練,但不協防,應爲未來軍事挺臺的模式。

美國雖也會要求其盟邦介入,拜登也曾談到會與盟邦商量,但實際效果恐不如期望;因全球化的結果,各國國家利益交叉連結,像「五眼聯盟」的澳洲與中國也有高度利益連結,光是紅酒每年就可賣二、三億瓶。國際間,國家利益往往重於價值觀與道德,美國與友邦結盟的堅實度已不如冷戰時期。

這世界已和美蘇對抗時期不同,變得很複雜,且中國不是俄國,臺海地緣政治也不同。目前敵意螺旋已近短兵相接,隨時可能擦槍走火,不能只靠嚇阻。臺方一些根本問題,包括不承認兩岸民族、文化、歷史等連結,隨美抗中及臺灣地位的論述等,均須從速處理,使對話能啓動。

五二○後,大陸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應有修正,臺灣也要有和戰總體戰略,窮盡所有手段追求和平。正如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所言「臺灣正面臨艱難的抉擇」,我們必須務實衡量長期利益及短期利益的取捨,不能有錯誤的感知。美國並無全球抗中的總體策略,臺灣需提升戰略主體性,走在通往和平的正確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