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爵位制度有多嚴?到了清末,貝子以上爵位僅19人,遠低於明朝

#金秋圖文激勵賽#

看了很多穿越小說,有不少人幻想自己到了古代能不能當個王爺或者王妃。

但是穿越的時候可得看好時機,穿到了明朝還有這個機會,如果穿到了清朝那就不太可能了。

清朝的爵位制度非常嚴格,正兒八經的皇親貴族也不能保證一定能承襲爵位。到了清朝末期,貝子爵位以上的一共只有19人。

明朝可是連郡王都有兩百多人之多,爲什麼到了清朝會發生如此大的變故呢?

清朝對爵位繼承的嚴格要求

說到爵位,那麼就一定要聊到宗室。宗室本質上就是皇權下的貴族階層,和皇帝有着息息相關的關係。

我們經常可以在影視作品中看到,宗室會對皇族的一言一行進行嚴格要求,如果皇族犯了錯,那麼宗室就會給出相應的懲罰。

而且皇族似乎也很懼怕宗室的存在,這就不得不說起明朝的爵位制度,和清朝形成鮮明對比。

在明朝,皇帝給爵位給得非常大方,動不動就封親王郡王。到了明朝末期,郡王的數量都超過了二百人。

這些有爵位的皇親貴族,國家是要贍養的。他們要按照爵位的高低領俸祿,甚至很多人還享有封地,封地上的收入也歸這些貴族所有。

國家被這些宗室子弟拖垮了,每年要拿出一大筆錢來給他們。可以說明朝的覆滅,和爵位氾濫有着分不開的關係。

之後清朝建立起來了,或許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清朝對待爵位非常嚴格。

一開始,清朝要求其他親王的只能有一個孩子繼承爵位,其他孩子都要降級繼承。

比如說一位親王有很多孩子,只有他的一個孩子可以繼承爵位成爲親王,其他孩子只能繼承郡王的爵位。

不過大家都知道,古代男子三妻四妾,尤其是皇親貴族更是妻妾成羣,孩子自然也比較多。

那麼誰來繼承這個親王的爵位呢?大家爲了爭奪爵位爭論不休,皇帝一拍板子決定,就讓嫡長子來繼承爵位。

就這樣,每個親王的嫡長子成爲親王,其他孩子會降級承襲爵位,幾十年之後,這些爵位就會變得少之又少。

可清朝統治者對這個方法明顯還是不滿意,之後又有皇帝提出無論是什麼爵位的貴族,他們的兒子都只能從最低爵位貝子開始做起。

這樣一下就把很多人的爵位降了好幾級,雖然有不少貴族不滿意,但是他們也不敢質疑皇帝的決定。

儘管如此,每年宗室的人數還是快速上升。皇帝看着宗室的人越來越多,終於拿出了殺手鐗。

乾隆登基之後,宣佈除了鐵帽子王之外,所有的爵位每次承襲都必須降級。

注意是所有的爵位,包括很多國公和侯爺,他們的孩子承襲爵位時也會自動降一級。

那麼本來就是最低一級的爵位,等到孩子長大後就沒有爵位可以繼承了。

經過這一系列的改革,清朝的宗室人數確實少了很多。而且不知道皇帝本人是有心還是無意,清朝的很多皇帝兒子也不多。

這樣等到某一個兒子登基後,需要分封的爵位也不會多,可以大大減輕國家的壓力。

皇帝也親自下令,嫡妻生的嫡長子享有第一繼承權,之後的孩子按照母親的分位來分爵位。

雖然有的孩子按照規定只需要降一級來承襲爵位,但如果生母的位分太低,則需要降兩級或者三級。

這些規定出臺之後,清朝皇室的爵位變得非常金貴。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得到親王的爵位,貝子以上爵位的人一共也不到二十個。

清朝爵位的來源

如果你是一位出生在清朝的宗室子弟,那麼要怎麼獲得爵位呢?這就需要我們來弄清楚清朝爵位的來源。

首先在清朝,一方面是可以繼承自己父親的爵位。如果你是一位嫡長子,那麼只需要按照規定降一級繼承。

如果你不是嫡長子,那麼爵位自然會多降幾級。但如果你足夠幸運,出生在鐵帽子王的家裡,那麼就不需要按照這些規定。

但這也不能完全保障,鐵帽子王的帽子也不夠鐵。在封建社會,皇權大過一切,如果皇帝不滿意,那這些爵位也不能被順利繼承。

比如嘉慶年間,有一名著名的大貪官和珅。和珅的住宅修建得富麗堂皇,甚至比皇宮還要精美。

不過和珅很快就被嘉慶抄家處理了,錢財落入國庫之後,和珅的大宅子就被嘉慶賞給了慶親王。

這座慶王府也幾經轉手,最後落在了鐵帽子王恭親王的手中。不過最後,小恭王丟掉宅子逃跑,這座府邸最後也就成了現在的景點恭王府。

從一座宅子幾經易手可以發現,爵位也不是永久的,這座宅子是屬於親王可以居住的地方,但是卻不屬於任何一位親王。

宅子雖然不能離開,但是它的主人卻可以一直變化。這就是清朝爵位的特點,沒有誰的爵位是永久的。

在清朝後期,很多皇親貴族的爵位已經被降成了某某將軍。等到他們的下一代已經沒有爵位可以繼承,只能淪爲普通百姓。

要想在清朝享有爵位,首先得是宗室子弟,其次還得立功。清朝時期,皇帝其實非常樂意培養宗室子弟。

因爲皇帝覺得,這些宗室子弟和自己有親緣關係,可以培養他們爲國家爲皇權服務。

因此皇帝會專門安排給這些宗室子弟講課練武的場所,如果有哪些宗室子弟表現得非常優秀,皇帝也會給出相應的嘉獎。

但皇帝對於宗室的感情是非常複雜的,一方面皇帝希望把他們培養成優秀的人才爲自己服務。

另一個方面來看,皇帝同樣也很忌憚這些宗室子弟。

因爲這些宗室子弟同樣也屬於皇族,萬一他們太過優秀,影響到皇權的穩固也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因此皇帝抱着非常複雜的態度來培養這些人,如果他們中的一些人可以滿足皇帝的要求,而且可以忠心耿耿地對待皇帝。

那麼皇帝也會慷慨地給予他們爵位,其實從客觀來講,清朝時期的爵位還是比較合理的。

因爲這樣就可以避免宗室人數過多給國家帶來非常多的困擾,而且可以激勵這些宗室子弟,不允許他們每天在渾渾噩噩度日等着繼承爵位。

因此清朝時期,宗室的安排還是非常合理的,宗室子弟中也有很多人非常優秀,深得皇帝賞識。

爵位體現政治結構的變化

大家在很多有關清朝的影視作品中可以發現,還有很多有關八旗子弟的說法,這就體現了清朝的政治結構改變。

八旗子弟最開始是由努爾哈赤提出的,滿族剛開始只是一個少數民族部落,隨後不斷髮展壯大,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開始逐鹿天下。

但是僅靠着努爾哈赤的部下,是很難問鼎中原的,他們需要很多部族的幫助,也就是後來的八旗子弟。

這些八旗子弟按照當初的功勞被劃分爲幾個等級,和努爾哈赤最親近的部族自然就最尊貴。

而漢族在當時則被視爲是“奴才”,也就是社會地位比較低的意思。八旗建立之初,本意是爲了讓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八旗的想法就是奪來的土地要均分,搶來的糧食也要讓每個人都吃一口。

也是靠着團結一致,他們才能做到建立起清王朝的統治。不過等到清朝皇帝登基之後,八旗的本意就改變了。

清朝的皇帝自然不能和他們共享天下,同時也開始忌憚八旗的勢力。因此針對八旗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開始化解他們的勢力。

如果本身不是八旗之一,那麼後代就不能繼承王爵,只能繼承公爵。很多人就卡在這個不上不下的爵位終其一生,幾代之後爵位消亡。

而如果本身確實屬於八旗之一,皇帝就會給一些“虛”的恩賞。畢竟是跟着自己打天下的人,如果一點爵位都不給,難免會讓大家寒心。

因此皇帝就會給出一些“虛銜”,看似給了他們無上榮耀,但其實沒有賦予他們實際的權力。

後期他們的家族中如果沒有足夠優秀的子弟出現,那麼爵位何去何從還是皇帝說了算。

清朝並不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國家,它是由少數民族部落建立的。因此在清朝建立初期,他們其實是部落集中制。

直到後來,皇帝纔開始逐漸引導整個國家向着君主集中制轉移。這些貴族都得向皇族臣服,這纔是中原正統王朝該有的樣子。

結語

在封建社會,皇帝的宗旨就是維護自己的皇權穩固。爵位過多會影響皇帝的利益,也會影響國家的穩定。

因爲在皇帝眼中,除了自己都是奴才。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現實問題,當然一味地打壓宗室也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因爲沒有足夠的人願意去爲皇族衝鋒陷陣,因爲他們在皇帝眼中只是“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