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亮樂聲伴我莊 美濃竹頭背客家八音團

和興莊請伯公儀式。土地伯公的信仰,是美濃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攝影/邱泳通、圖片提供/竹頭背客家八音團)

【◎文/蔡蜜綺 ◎攝影/Carter、林芷芸、連偉志、邱泳通、相成行銷 ◎圖片提供/竹頭背客家八音團】

廟埕前榕樹下,響亮的鑼鼓、嗩吶聲劃破小鎮寧靜天空,隨着充滿精神的奏樂聲,周邊田園景色也鮮活起來。

「客家八音」是客家族羣中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樂器合奏形式,深深紮根於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作爲南部六堆的客家八音團之一,「竹頭背客家八音團」在團長鍾兆生的帶領下,成爲美濃當地重要的文化象徵。

竹頭背客家八音團於美濃「迎聖蹟‧字紙祭」演出。( 攝影/相成行銷、圖片提供/竹頭背客家八音團)

爲人生奏樂 客家八音傳達飽滿情感

「客家八音」可喻爲客族特有的民間小樂隊,所謂「八音」是指八種樂器材質──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然而,美濃的客家八音比較特別,四人就能成軍,領奏者爲嗩吶手,其他成員負責絃樂與打擊樂。這種簡化編制使得一人往往在過場樂段需要演奏多種樂器。鍾兆生分享:「我除了吹嗩吶外,還要兼任直笛、敲鑼等工作,顯示出我們『客家八音』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師承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藝師鍾雲輝及鍾彩祥先生,竹頭背客家八音團團員有專司嗩吶的鐘兆生,他也是一名地理學系博士,長年投入客家聚落地理、煙樓建築研究及博物館展示規劃設計。太太吳佩玲專司二絃,同時擔任美濃廣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弦手由現任廣德里里長黃沛文擔任。團員裡最搶眼的,是目前大一的王佳豪及國三的鑼鼓手羅鈺諺,他們都是美濃國中客家八音社的學長學弟,多年來堅持學習八音,也會指導社團後進。

農業時期,客家八音常見於婚喪喜慶及祭典儀式,與生命腳本密不可分,尤其在祭天、祈福及祭祖活動中更是不可或缺。南部六堆獨有的「敬外祖」儀式,便是婚禮前夕,新郎須向母系祖先報告即將結婚的消息,八音團會伴隨這一傳統儀式演奏。在這些場合中,客家八音不僅是樂聲的傳遞者,更是文化與情感的媒介。

「竹頭背客家八音團」的成立,充滿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與使命感。2012年,鍾兆生與一羣夥伴回到家鄉美濃廣德社區,這個村落自乾隆3年開莊,曾以盛產八音樂師及山歌聞名。鍾兆生返鄉發現,傳統的八音演奏幾乎已被錄音帶所取代,不捨這項傳統的生命力逐漸流失,他決定啓動客家八音的傳承計劃,並創立了「竹頭背客家八音團」。

竹頭背客家八音團。(攝影/Carter)

傳統與創新碰撞 讓更多人聽見八音之美

客家八音不僅是音樂形式,亦是莊頭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村莊兩百多年來的常民生活,是透過飲食、建築、紙傘、八音、藍染、花籃等傳統樂曲與工藝表現出來,這就是我們的莊頭文化。」鍾兆生自返鄉後,便開始紀錄八音、藍染與花籃等項目,透過影像與文字,爲後代保留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客家八音所使用的小錚鑼(左前)、梆子(中)及鈸(右後)。(攝影/林芷芸、圖片提供/竹頭背客家八音團)

二絃。(攝影/連偉志、圖片提供/竹頭背客家八音團)

鈸(左)及銅鑼(右)。(攝影/連偉志、圖片提供/竹頭背客家八音團)

胡弦。(攝影/林芷芸、圖片提供/竹頭背客家八音團)

爲了傳承,鍾兆生也到學校教導八音社團,持續培育新血。(攝影/Carter)

客家八音的響亮樂聲,縈繞在莊頭與居民的記憶裡,透過鍾兆生和「竹頭背客家八音團」的努力,這項傳統音樂藝術得以在時代浪潮中延續生命。它不僅是過去的回聲,更吹響光明未來的生命旋律。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4年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