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融合前路

(原標題:青春華章|融合前路)

青春華章|融合前路(來源:視頻綜合)

在大灣區,山有路可行,水有橋可渡,路網密佈,高鐵飛馳,大橋隧道穿雲跨海,機場港口星羅棋佈;跨境消費和醫療便利,200多項灣區標準互聯互通。

眺望前路,粵港澳大灣區海陸空“硬聯通”消除地理阻隔,規則標準“軟聯通”釋放發展後勁,居民安居樂業,年輕人創業追夢,邁出文化、商貿、旅遊、教育、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融合發展的步伐。

融合路徑:“硬聯通”和“軟聯通”

今年10月份,深中通道南沙線將正式開通,隨着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深中通道等超級工程接連落成,縱列排布的跨江通道網絡拉近了東西兩岸時空距離。

在珠海和深圳異地的“週末情侶”,因爲深中通道通車而生活在一起,未來計劃在中山安家。某海鮮麪餐飲店在中山和深圳寶安甲岸村都有分店,老闆黃先生表示,從江門打撈而來的蠔仔和在中山現制好的手工丸子,運到深圳的時間比以往少了一小時,“鎖住”了食物的鮮味。物流公司負責人費先生表示,深中通道大大壓縮了車輛通行時間,節省了大量運輸成本耗費,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物流運輸網絡的優化提升。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坐擁密度極高的機場羣、港口羣,更有星羅棋佈的高鐵、城際、地鐵構築的交通網絡。據統計,大灣區內地9市的日均出行量超過600萬人次。

9月14日梅龍高鐵開通運營,還有廣汕高鐵、深茂鐵路、南廣高鐵、貴廣高鐵的通車,帶動粵東粵西粵北旅遊業快速發展。立體化的交通網絡串起廣東各地優質文旅資源,讓偏遠地區的資源“被看見”。廣鐵數據顯示,梅龍高鐵通車後,廣東省高鐵營業里程已達3016公里,高鐵里程居全國第一。

從福田站到香港西九龍站,椅子還沒坐熱,咖啡的冰還沒有融化,列車就到站了。這是往返香港深圳的旅客最深刻的感受。“我在珠江新城上班,10多分鐘到廣州東站,坐高鐵1個多小時就能回到香港了。”香港青年林諾謙經常帶着香港合作伙伴一起到廣東尋找投資機會。

除了商務和旅遊,“候鳥人羣”是跨城出行的一個重要羣體。14年前,國內首條跨越地級行政區城際地鐵的廣佛線開通,拉開“廣佛同城”的序幕,每日承載大量“廣佛候鳥”,串聯起兩地青年的夢想與生活。今年5月,廣佛南環、佛莞城際鐵路開通運營,與已開通的佛肇、莞惠城際實現首尾相連,東西橫跨穗、佛、莞、肇、惠五座城市,實現大灣區城市軌道互聯互通,加速青年人才和資源要素流動。

近年來,大灣區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不斷髮展,出行越來越便捷,“硬聯通”讓人才交流、信息流動更加便捷、通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機遇、大文章,更要從“軟聯通”方面着手。

廣州“灣區通”工程率先實施三批99項與港澳規則銜接事項清單。人員流動方面,推出“穗企出入境快享道”服務,開通“商務簽註即備即辦”功能;貨物流動方面,開展科研用物資跨境自由流動改革試點,“灣區一港通”覆蓋大灣區城市17個港口。

灣區標準和認證、職業資格認可、內地科研人才簽註、“澳車北上”“港車北上”“港澳藥械通”“灣區通辦”等政策機制實施,大灣區融通發展正爲民衆提供更多便利。拱北海關、港珠澳大橋邊檢站發佈消息,“港車北上”政策正式落地實施一年多來,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通關的香港單牌車數量已突破100萬輛次。

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在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更多精彩賽事、文旅活動將在大灣區上演。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羣正朝着區域協同的“一體化”方向深入發展,交通、產業、規劃乃至公共服務的“同城化”加速推進。便捷暢順的“硬聯通”和“軟聯通”如多米諾骨牌,將在大灣區引發“乘數效應”,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及粵東西北地區實現經濟發展能級躍升。

融合目標:發展纔是硬道理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五週年。五年來,廣東與港澳攜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臺政策紅利的作用,圍繞要素流動、商事制度、市場準入、稅收政策、公共服務等領域,強化制度創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

五年來,粵港澳三地更加趨同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日趨完善,以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

隨着深中通道的通車運營,橫琴、南沙、前海、河套四大粵港澳合作重大平臺之間的物理距離大大縮短,跨珠江口產業協作由企業自發的點狀佈局,開始向經濟合作區等產業集羣的形式演化,產業協作更加高效。廣東財經大學大灣區雙循環發展研究院教授矯萍指出,四大平臺作爲粵港澳合作的主戰場,在發展經驗的互通有無和借鑑、協同創新等方面,將迎來較大發展的空間。

今年適逢澳門迴歸祖國25週年,與澳門一衣帶水、橋海相連的是廣東珠海橫琴島。近年來,隨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全面開發,琴澳同城生活越發便利,越來越多澳門青年選擇到橫琴生活、創業。一個個面向港澳青年的創新創業基地、孵化平臺也應運而生。

在橫琴環島路東側,一片彩色玻璃外牆的建築,就是粵港澳青年創業者逐夢的起點——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陳天藍就是在這裡,從一名澳門大學的博士生成長爲生物科技企業的創始人。

“我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等於是‘拎包入住’的,政府爲我們提供免費的工作場地、員工宿舍,還有法律諮詢、融資對接等服務。”2018年,陳天藍帶着在澳門大學研發的數字微流控技術爲主導的分子診斷技術到橫琴進行孵化,創辦了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業前期非常艱辛,好在公司享受到政府給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澳門青年“澳人澳稅”優惠、澳門企業一年免租場地優惠等“福利”。

栽下梧桐樹,引來鳳凰棲。以政策優環境,以環境引產業。橫琴不斷優化政策環境,吸引不少澳人澳企到橫琴落地發展。數據顯示,合作區目前有澳資企業6324家,同比增長11.6%;在橫琴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16025人,就業登記者達4983人;首批6家面向港澳青年的創新創業基地,累計孵化港澳企業和項目逾700個。

完善的場地設施,一條龍的孵化服務,豐富的創新創業資源……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着力打造灣區青年創新創業“福地”,越來越多便民利企措施讓灣區青年人才融合一起,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大膽創造青春精彩。

融合底色:爲了美好的生活

9月19日,橫琴“澳門新街坊”雙幣種收單業務試點正式上線,澳門居民在當地店鋪可以使用人民幣、澳門元進行小額移動支付,感受“粵澳兼容”的便利化支付體驗。

一棟棟白色建築矗立在橫琴島上,小花園綠意盎然,坐上居民小巴,10分鐘便能到達口岸回到澳門。這是橫琴“澳門新街坊”,也是首個粵澳兩地攜手合作爲澳門居民打造的大型綜合民生項目。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超1.6萬名澳門居民來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內生活居住,近5000名澳門人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就業。

今年7月,位於廣州南沙的廣東醫谷正式爲大灣區港澳居民提供“互聯網診療服務”,這意味着“港藥達”服務正式落地南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港澳居民通過信興綜合門診部互聯網醫院遠程會診,就能得到港澳醫生的專業診療服務,開具港澳常用藥物,並送到其所在大灣區居所。

喝一口咖啡,吃一塊澳門葡撻,走進珠海百年古村——北山村,青磚屋、黑瓦頂、麻石道等嶺南傳統元素與現代感的咖啡館、設計工作室和藝術展覽館相得益彰。現代元素的注入,讓這個古老的村落煥發出新的活力。

北山從2007年開始引進社會企業進行古建活化,孵化本土原創品牌50餘家。截至目前,北山商圈商戶達到200餘家,成爲紅色文化、潮流文化、國際音樂、國際美食、中西文化交流的新青年聚集地。

“我做的葡撻是澳門特色的,堅持傳統配方,皮薄餡厚,再加上一點自己的風格,年輕人很喜歡吃。”北山村葡撻店老闆Lily來自澳門,她曾是全職太太,直到孩子大學畢業回來,才決定重拾夢想做餐飲。她瞄準珠海與澳門陸地相連、與香港一橋之隔的獨特地理優勢,以及當地多元文化融合的年輕氛圍,爲了讓更多灣區居民在內地就能吃到正宗的澳門葡撻,最終選擇了北山村。近期,她在傳統蛋撻配方里進行創新,融合年輕人夏日吃冰的喜好,創新出品“冰葡撻”,年輕消費者絡繹不絕。

大潮起珠江,乘風再破浪。粵港澳大灣區洶涌着澎湃的活力,交融着不同城市的魅力,讓青年創新創造大膽追夢,居民往來生活暢通無阻。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青年涌入大灣區工作、生活、創業,用他們的激情與熱情,在這片熱土上抒寫青春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