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灘細分藍海市場:商用車智能化走向何方?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鞏兆恩 報道

汽車行業的動能轉換拐點無限靠近,在“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的共識下,智能化競爭成爲車企新的發展高地和戰略支點,各方在智能化爭奪戰的比拼明顯提速,而該領域中的主角卻總是聚焦於乘用車對傳統用車場景的升級,忽視了被低估的商用車市場,同樣開始發力。

近期,多家商用車企發佈2024年三季度財報,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在汽車行業整體利潤陷入低點時,多數商用車企反而做到了營收與利潤的雙增,電動化、智能化產品的發力與海外市場的增長是企業對於良好業績表現在財報中給出的原因。

濰柴動力研發費用同比增長9.83%,押注推出輕量化、長續航、智能化的新能源重卡產品;宇通客車採用自主研發和戰略合作的方式,加速佈局協同式感知、障礙物行爲預測、智能駕駛控制策略等自動駕駛關鍵技術,加速高等級自動駕駛技術在商用車領域的示範應用;一汽解放20億元定增落地利好公司電動化、智能化轉型……

以智能化、電動化、共享化、網聯化爲代表的“新四化”浪潮席捲至汽車行業,車企方面,衆多商用車企業提前起跳,卡位智車市場;機構方面,中國汽研聯合多方發起的行業首個《IVISTA中國商用車智能專項測評》體系框架發佈,爲猛增的市場設下標準線,商用車行業醞釀着一場智能化的鉅變。

“在商用車領域,智能化同樣是企業未來在技術上競爭的高地。”中國汽研整車測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雄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商用車智能化發展將在提高運營效率、提升安全性、降低成本和服務物流行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未來商用車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政策嚴管、安全提標、企業增效和從業者降本的多重挑戰下,商用車作爲道路運輸行業的上游看向智能化,一方面是滿足交通運輸部《營運客車安全技術條件》《營運貨車安全技術條件》系列標準擴大主被動安全要求的車型範圍的政府監管要求;另一方面在於迎合資本市場視商用車爲高階自動駕駛落地的最佳路徑,商業化前景廣闊的技術投資需求。

乘用車瘋狂進軍智能化,以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爲主,但主要面向的依然是個人用戶,而商用車包括城市公交、旅遊大巴、運輸重卡、清潔用車等載貨、載人和專用車三大門類,覆蓋城市交通、智慧物流、農業裝備、綠色清潔等衆多公共領域,從產品譜系上來說其智能化服務範圍就大於乘用車。

這也意味着,聚焦到商用車每一個細分領域加速智能化,都有多個智能場景可想象、可落地。

區別於乘用車領域,陳雄指出商用車走向智能化,率先指向運營效率的提高,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車輛的智能調度,根據貨物需求、車輛位置、路況等因素,合理安排車輛的行駛路線和任務分配,提高車輛的利用率和運輸效率。

同時,搭載當前市場熱議的主動安全系統,包括自動緊急制動、盲區監測、疲勞監測等,及時提醒駕駛員注意潛在的危險,在商用車通常行駛里程長、工作時間久的現實難題下,藉助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降低駕駛員的操作強度與事故發生的概率,提高行駛安全性。

智能化的進階延伸到商用車領域,同步帶來降本的新思路。一方面通過智能控制發動機和傳動系統,實現最佳的燃油經濟性,如根據路況和負載自動調整發動機功率輸出,降低油耗;未來當完全的自動駕駛在商用車領域實現,一定程度上也能減少對駕駛員的需求,降低人力的投入。

如果說乘用車智能化的終極目標在於解放司機的雙手,致力於改變人們的移動出行方式,向“更聰明”“更便捷”“更舒適”發展,那麼旨在提高效率、強化安全、降低成本的商用車智能化,則顯得愈發現實,擊中商用車領域的現存難題,同時也更加迫切。

就目前多個領域的商用車智能化發展情況來看,部分已配備瞭如自動緊急制動(AEB)、自適應巡航控制(ACC)、車道保持輔助(LKA)等較爲基礎的智能駕駛輔助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駕駛的安全性;車聯網系統也不斷髮展,通過車載終端設備實現車輛的遠程監控、調度管理、油耗管理等功能;物流企業可以實時掌握車輛的位置、行駛狀態、貨物信息等,提高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但總體上仍有提升的空間。

近幾年,政策暖風頻吹支持商用車智能網聯技術的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於去年11月發佈《關於開展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爲智能網聯商用車的准入和上路通行提供了政策依據。

行業方面,首個智能化專項測評——《IVISTA中國商用車智能專項測評》發佈,健全和完善商用車標準法規與測試評價體系,成爲保障商用車產業快速發展的前提,針對輕型商用車(LCV車型)與重型商用車(HGV車型)開展測評體系研究,從駕駛安全、輔助安全、被動安全以及應急安全、全生命週期經濟性(TCO)等多個維度共11個方面開展測評研究,行業發展走向標準化與體系化,合理推動商用車智能安全技術提升。

政府部門、行業機構、整車企業等多方聯動下,有業內人士稱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高新技術已經在商用車行業落地,隨着未來行業、產品競爭日益激烈,企業掌握真實技術實力的優勢會逐步體現、更加明顯。

前三季度商用車市場表現出色,海外市場無法忽視。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9月,我國商用車出口達到67.9萬輛,同比增長23.6%。其中,重卡佔比達到39.3%,約爲26.68萬輛,相當於2023年全年重卡出口銷量。

出口成爲商用車市場的另一大增量,全球化市場在量、利上加速成爲商用車企增長的第二曲線。

就全球市場來看,近些年我國自主品牌藉助新能源汽車契機實現彎道超車,電能搶佔先機後又先行在智能化上發力,多個乘用車企站在智能化高地並在國際市場中獲得認可,但在商用車領域,陳雄坦言其整體水平距離國際一流水平仍有差距。

具體來看,國際上一些先進的商用車企業在智能駕駛技術、傳感器技術、電子控制技術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和技術積累,部分技術已經實現了商業化應用;反觀國內商用車企業,在覈心技術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在傳感器的精度和可靠性以及自動駕駛算法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此外,國內的標準法規和測試體系還在不斷完善中,首個測評體系纔剛剛發佈,行業整體對於商用車智能化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驗證還不夠充分。

據悉,《IVISTA中國商用車智能專項測評》中工況的設計,基於中國道路交通場景,尤其是中國典型道路場景,同時與國際測評體系Euro NCAP保持一致的測評場景,形成聯動,爲中國車企出海提供支持,旨在提升國內商用車安全性能的同時,滿足國內商用車出海需求。

電動化、智能化的趨勢不可逆,智能化水平勢必是未來衡量產品的重要因素之一,想要守住當前的海外市場,並尋求更大的增量,就需要加速補齊與國際商用車領域智能化水平的差距,並實現趕超。

彌補國內商用車智能化與國際水平的差距,加速“出海”,陳雄建議可加大對智能傳感器、線控底盤、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研發投入,提高其性能和可靠性,降低成本;進一步完善商用車智能化的相關標準和法規,建立完善的測試體系,對商用車的智能化技術進行全面、嚴格的測試和驗證,確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強產業鏈合作、推動跨界融合。

將眼光拉長放置整個產業鏈,商用車企業聯動與零部件供應商、科技公司、物流企業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推動商用車智能化的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高整個產業鏈的效率和競爭力,加速與國際市場接軌。

在“雙碳”戰略下,道路運輸行業正在經歷“公轉鐵”“公轉水”及多式聯運轉型,運量趨於飽和。商用車作爲道路運輸行業的上游,進入發展全新階段,智能化內涵與外延不斷豐富擴展,從傳統鏈式演變成產業鏈上下游多個主體共同參與。

問路智能化,看向全球化,商用車還需在行業體系規範與標準下,持續擴寬智能化的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