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越邊境:闖關到緬甸的中國偷渡客
異客 © Ann Wang
文字攝影.汪佳燕 Ann Wang
我不想再作共產黨黨員了!
在緬甸北撣邦教中文的老劉(化名),在教室內跟我說起當年離開中國的原因。年過40歲的他,大約是在十年前,從雲南的瑞麗坐上摩托車,非法偷渡進入緬甸木姐的。之後,他再也沒回過中國了。
「中國遷至緬甸的移民早有幾世紀的歷史了」,着有《Establish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life in Myanmar》的中緬研究學者奧林加莎儂(Stephanie Olinga-Shannon),透過Skype跟我說明,「第一個具有規模的移民潮,是從英國殖民緬甸的時候開始,中國人搭船從英屬馬來亞或是新加坡到緬甸,或是從雲南越境到緬甸的礦場跟柚木場工作。第二波則是在1985年,當時奈溫在緬甸推行社會主義,導致緬甸日常用品短缺,中國人在這個時候做起了中緬邊境貿易。」
奧林加莎儂解釋,因爲緬甸長期受到西方制裁,中緬邊境成爲合法跟非法物資進入緬甸的主要通道,「但就我的觀察,近期前往緬甸的中國人,都是以投資爲目的,而非長期居留。」。
但並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是爲了投資,纔來到緬甸的。老劉就是一個例子。
老劉不是佛教徒,但在抵達緬甸後,馬上落髮並披上袈裟,因爲寺廟是最能夠避人耳目的地方。之後,爲了學緬語他離開了生活了一年半的寺廟,前往緬甸第二大城瓦城,在那邊的餐廳打工賺取生活費。因緣際會之下,再輾轉來到北撣邦的一所中文學校,擔任中文老師,開始了穩定的緬甸生活。學校裡的老師,有一半是從中國來的,另一半則是緬甸的華裔。
在緬甸的中國人不在少數,並不是特別受當地人歡迎——緬甸人普遍認爲中國人是來搶他們的地、霸佔他們的市場。這股憤怒對準所有的華人,不論是華裔緬人或只是來投資經商的中國人。甚至,緬甸的報章雜誌所刊載的諷刺漫畫上,被諷刺的主角常都是穿着中國傳統服飾的人物。
老劉當然也知道這股反華的情緒,所以特別謹慎小心——早上六點參與學校的拜佛儀式;下課後在學校打理圖書館,或是看書;晚上則老老老實實地遵守學校宿舍九點的門禁。老劉平時也不常出門,雖然在路上會跟學生家長打招呼,但外出添購生活用品時,只去熟識的店家,關於自己的身份來歷,幾乎是絕口不提——老劉的緬甸身份,是六年前透過華裔的移民局人士,花了四萬緬幣買來的。
「身份問題」是當今緬甸相當棘手的一個問題;最常被國際媒體關注時是緬甸西部,來自孟加拉的洛興亞穆斯林族羣,但其實中緬邊界的問題亦不遑多讓。奧林加莎儂很坦白的直接跟我說:
我沒辦法想像緬甸開放中國移民進入,緬甸各族的民族主義太強烈,對大量中國人涌入感到恐懼。這種害怕被中國人潮淹沒的情緒,在其他許多國家也都可以看到,包含我的國家澳洲。這樣的情緒都會對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產生影響。
但中緬關係在今年起,翁山蘇姬擔任緬甸國務顧問兼外交部長後,開始產生微妙的變化。就在前幾天,翁山蘇姬纔剛結束爲期五天(8月17日至22日)對中的國是訪問。
我們相信作爲我們的好鄰居,中國會盡其所能地幫助緬甸促進國家和平。
翁山蘇姬在訪中時對媒體表示,這是她14個月內第二次出訪中國。當被問及出訪目地,翁山表示:「如果你問我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那無非就是國家的團結與和平,沒有和平。我們就無法發展。」
此趟中國行所達成的外交成果,包含中方將提供緬甸十億人民幣的援助,並允諾在仰光跟瓦城兩大城內,各興建一座醫院,同時在離中國邊境約32公里的滾弄(Kunlong)蓋一座橋。滾弄鎮是進入果敢的一條主幹道並且設有檢查站;果敢平日就是果敢武裝部隊跟緬軍交戰的主要場所,前者在去年2月戰敗,從山路退後至雲南。
一直與緬軍抗戰,且拒絕簽署和平協議的幾個少數民族武裝部隊,其中亦包含果敢民族同盟軍,在翁山蘇姬訪中期間發出聯合聲明,表示願意參加8月31日在緬甸舉行的「21世紀彬龍會議」。果敢民族同盟軍、高齡84歲的主席彭家聲,甚至在翁山出訪前就釋出善意,聲明支持新政府。
在中緬經濟上,緬方示歡迎一帶一路的發展,而極具爭議性的密鬆水壩(Myitsone dam)是否會如中國期望,重新開工,翁山蘇姬僅表示已交付給新成立的調查委員會處理,希望找到妥善的解決方案。
這件於2006年宣佈,但在2011年被時任緬甸政府(吳登盛總統時期) 凍結的水壩開發案,由中資斥資36億美金興建,預備建在伊洛瓦底江上,爲世界第15大的水壩。緬甸民衆普遍反對該案,原因除了極度不平均的用電權——雖然緬甸政府可向輸出至中國的電徵收出口稅,但總髮電量裡緬甸僅能獲得10%,其餘90%皆輸往中國——該項目的興建亦將對周遭自然環境造成極大影響,估計有四十七座村莊需要遷離。一直想要重新開工的中國政府,自停建宣佈以來,不停歇地與緬甸交涉。
翁山蘇姬此次訪中成果豐富,但中緬關係複雜性並未減弱。尤其是人權、民主、華裔身份、中緬邊界勞工等問題,在這次的中國行中皆被忽略。此趟國是訪問帶回的外交成果,能對緬甸反華情緒起多少效用,也需持續觀察下去。但在緬甸國內種族衝突未獲得改善前,中國大規模的出資,甚至參與緬甸內戰的調和,真的是現階段緬甸人民所想要或需要的嗎?
翁山蘇姬的下一站,是九月份出訪美國。那老劉的下一站呢?
老劉認定家中年邁的父母已過世,回中國已豪無意義了。對他來說,一個能夠安心的地方就是家,而那個家,現在已經是緬甸了。
汪佳燕 Ann Wang
傳承 © Ann Wang 緬甸的中文學校,除了傳承中華傳統外,許多在校學生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去中國打工。
早拜 © Ann Wang 老劉(化名)任教的中文學校,由一位緬甸果敢人創辦,信奉道教。學校老師不完全都是道教徒或是佛教徒,像是老劉就是基督教徒,但早上還是會與學校師生一起早拜。
制服 © Ann Wang 清一色藍紫色的校服。這所中文學校的老師跟學生一樣,都要穿制服。
早拜之後 © Ann Wang 早拜的時間是早上六點,學生早拜完後在中文學校待點10點,之後轉前往緬語學校上課,下午三點再回到中文學校。
圖書館 © Ann Wang 愛閱讀的老劉(化名)除了自願擔任圖書館管理員,下課後也習慣待在宿舍看書。
邊境貿易 © Ann Wang 緬甸木姐前往中國瑞麗的邊境閘口爲中緬兩國人力匯流交界處,緬甸人會去瑞麗買菜捕貨,中國人則是到木姐作玉石與觀光的生意;但緬甸並沒有開放移民,外籍人士最多隻能拿到外籍居留證,非法偷渡因此猖獗。
貿易 © Ann Wang 中緬邊境貿易極速發展。根據《Nikkei Asian Review》的調查,2013至2014年短短一年間,木姐出口到中國的貿易額達到38億美金;七年前還不到一億美金。
遙望遠方 © Ann Wang 我站在木姐,遙望另一頭高樓聳立的雲南瑞麗。
木姐 © Ann Wang 在緬甸國內種族衝突未獲得改善前,中國大規模的出資,甚至參與緬甸內戰的調和,真的是現階段緬甸人民所想要或需要的嗎?
回「家」嗎? © Ann Wang 老劉(化名)認爲自己在中國的父母已過世,如此一來,回中國對他而言,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汪佳燕 Ann Wang
一名在男生堆裡求生存的攝影記者。臺灣人,目前定居在緬甸。雖然常常沒水,沒電,沒錢(?),但這個開放中的國家有太多故事需要說,請持續關注我的作品。
▎作品網站:Ann W, the world and its people ▎Instagram: annwang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