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徵信”正式成立 市場化個人徵信持牌機構再擴容
我國個人徵信持牌機構再次擴容。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2025年2月5日,錢塘徵信有限公司(下稱“錢塘徵信”)完成工商登記,註冊地爲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註冊資本爲10億元。錢塘徵信成爲繼百行徵信和樸道徵信之後,我國第三家持牌個人徵信機構。
業內專家表示,個人徵信作爲數據密集型行業,在數據要素成爲數字經濟增長動能的大背景之下存在進一步擴容的潛力,但總體而言,“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的市場格局不變。
第三張個人徵信牌照落地
公示信息顯示,錢塘徵信由6家企業出資發起成立,3家爲國有企業,3家爲民營企業。其中,浙江省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爲第一大股東,出資40100萬元,持股40.1%。螞蟻集團全資子公司浙江融信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持股29.9%。其他持股股東分別爲杭州溪樹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出資10000萬元,持股10%)、傳化集團有限公司(出資7000萬元,持股7%)、杭州市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出資6500萬元,持股6.5%)和浙江電子口岸有限公司(出資6500萬元,持股6.5%)。
記者獲悉,錢塘徵信上述各股東持股比例是由股東按市場化原則平等協商確定。另外,錢塘徵信還按照市場化原則設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聘請具備專業性、良好聲譽的獨立董事。央行去年11月核準的錢塘徵信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包括陳隆、李臻、陳鑫春、聶正軍、陳亮、章靖忠、郭田勇、周升學、趙磊、程芝娟。其中,陳隆、陳鑫春來自浙江省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李臻、聶正軍來自螞蟻集團。
2024年11月11日,央行發佈的《設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機構許可信息公示表》顯示,錢塘徵信獲得個人徵信業務許可,有效期至2027年11月8日。記者瞭解到,錢塘徵信在籌備期間,已經按照相關要求制定了包括個人信用信息的採集、加工、處理、提供和使用、數據分類分級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異議處理等30多項內控制度,公司設置個人信息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負責人,負責個人信息安全和保護工作。
在業內專家看來,作爲國內第三家個人徵信機構,錢塘徵信的股東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各股東可以在技術、市場、管理等方面形成優勢互補,其成立之後將進一步激發國內徵信市場競爭活力,擴大個人徵信服務的覆蓋範圍,滿足個人消費者、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等羣體的多元化徵信服務需求,爲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錢塘徵信的設立,其一是增加徵信供給,滿足徵信需求;其二是增加徵信機構之間市場競爭的強度,促進效率改善;其三是優化徵信市場佈局;其四是滿足普惠金融市場發展的需要,適應金融行業對徵信服務需求的變化。”知名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向記者表示。
個人徵信市場或將持續擴容
個人徵信是指依法設立的個人信用徵信機構對個人信用信息進行採集和加工,並根據用戶要求提供個人信用信息查詢和評估服務的活動。2018年以前,我國個人徵信市場僅有央行徵信中心一家公共徵信機構,信息內容主要以個人金融借貸信息爲主。截至2024年9月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收錄11.6億自然人信息,其中7.6億人有信貸信息記錄。
爲了緩解缺少信貸記錄或“薄”信貸記錄人羣徵信服務不足的問題,滿足個人消費者、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等不同客戶羣體多元化的徵信需求,2018年5月,百行徵信作爲第一家持牌的個人徵信機構開業。2020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宣佈批准樸道徵信個人徵信業務許可。
央行徵信中心與樸道徵信、百行徵信之間是互爲補充、錯位發展的關係。相關機構力圖通過市場化機制,採集個人信貸信息以外的信用替代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加工,對個人的信用狀況做出判斷,幫助金融機構觸達客戶、識別客戶、判斷客戶,幫助缺乏信貸記錄或只有少量借貸記錄的人羣享受普惠金融服務。而錢塘徵信的成立,將進一步緩解缺少信貸記錄或“薄”信貸記錄人羣徵信服務不足的問題,擴大個人徵信服務的覆蓋範圍。
“錢塘徵信的到來,反映出我國多層次的徵信市場體系迎來進一步完善,既有助於激發個人徵信市場競爭活力,同時也能夠對構建公平競爭、有序發展的個人徵信市場形成重要助力。”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形成“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的徵信體系,錢塘徵信、百行徵信、樸道徵信是“市場主導”徵信的代表,而央行的徵信系統則是“政府主導”徵信的代表,兩類徵信服務主體能夠基於各自的定位在徵信市場形成優勢互補,共同推動徵信體系向更大規模、更優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4年9月底,百行徵信累計收錄7.2億個人信息主體信息,樸道徵信累計收錄6.5億個人信息主體信息,百行徵信、樸道徵信分別累計服務法人金融機構900多家,2024年以來兩家機構查詢次數合計接近500億次。
“未來,個人徵信機構會進一步擴容,因爲市場有需求。”關於未來我國個人徵信市場的前景,盤和林認爲,在資質方面,央行還是會嚴格把關,緊緊把握行業入口,更多引入立場中立、數據安全風控能力強的個人徵信機構。
個人徵信體系尚需完善
在我國徵信業務的發展進程中,“政府+市場”雙輪驅動是始終堅持的發展戰略,作爲我國徵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徵信機構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業內專家看來,我國徵信體系建設形勢雖然較好,但徵信市場的發展必須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原則,反對重複建設與一哄而上。此外,信用數據收集邊界問題、徵信信息孤島問題以及徵信數據安全風險等問題還很突出。
早在2015年1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就印發了《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徵信有限公司等8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的準備工作。不過,最後8家機構均未通過審覈,三年後,最終他們以入股的形式組成了我國第一家個人徵信機構——百行徵信。
“對於未來的個人徵信機構,必須能夠在全國全面採集持牌金融機構之外的債務信息,提供綜合性的服務,與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形成錯位發展、功能互補,並按照市場規則進行信息共享。”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曾明確表示,個人徵信不是一個簡單的資本逐利的新領域,而是一個專業性強、監管和合規性要求比較高的行業。成功運作的個人徵信系統建設週期長、資金投入較大,需要長期的投入、大量的研發和艱苦的工作。
“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和優勢,是重技術、數據還是服務,差異化發展纔是出路。”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坦言,徵信機構越多,信息泄露風險越大。另外,各徵信機構之間信用評分標準也有差別,反而會讓人更加摸不清自己的信用狀況。
盤和林則表示,上述問題其實全球都存在,關鍵是做好監督和平衡,如錢塘徵信,是通過國企、民營混合入股的方式來實現相互監督,平衡則需要在信息安全性和徵信效率、數據流通等方面找到平衡點。蘇筱芮也認爲,徵信市場的一些數據問題,其實是整個大數據領域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需要從頂層機制層面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從收集傳輸規範、技術標準、安全評估等角度打造數據安全“防護網”,同時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暢通投訴反饋通道,同時從行政、司法層面加大對相關違規行爲的打擊力度。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