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歸家路:傳承中的團圓年

編者按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着千百年來綿延不息的文化記憶與情感寄託。

今年是春節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的第一個新春,這份“非遺”榮光賦予了傳統年俗新的意義,也讓這個春節更加充滿文化味道。

從大年初一準時開啓的傳統廟會,到各區獨具特色的京味民俗;從年貨中的文創新風,到年夜飯的團圓味道……每一個習俗、每一種儀式都在訴說着中國人對家庭、團聚、幸福的獨特理解。

本報特別策劃《非遺裡的年味兒》,北青報記者實地探訪春運歸途、廟會現場、非遺民俗,深挖春節背後的非遺故事,講述傳統文化的代際傳承與創新演繹。

2025年首個“非遺版”春節即將到來,“回家過年”這個承載着億萬中華兒女濃濃鄉情和親情的傳統習俗早已刻在了中國人的骨子裡。從1月14日開始,被稱爲“人類規模最大的週期性遷徙”的中國春運如約開啓。1954年到2025年,春運走進七十一年,從時速50公里的綠皮車到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從火車站裡徹夜排隊買票到動動手指在網上購票,回家不再是一場簡單的人員流動,其背後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縮影和變遷。

今年是實行春節8天長假、過境免籤政策全面放寬、春節“申遺”成功後的首個春運,人民羣衆出行意願強烈。春運40天,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5.1億人次。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分別採訪了從業33年,持有9本機車駕駛證的中國鐵路北京局北京機務段高鐵司機韓軍甲;從業21年,見證中國售票變遷的北京西站售票車間主任金舉書;從業29年,今年迎來退休前最後一個春運的北京西站值班站長王友妮。從他們的春運故事裡尋找人們回家過年旅途中的變與不變。

“全履歷”火車司機韓軍甲

速度讓回家過年的路近了

2025年,擁有9本火車機車駕駛證,駕駛過35種車型,被譽爲中國鐵路“全履歷”火車司機的北京機務段高鐵司機韓軍甲,迎來了他職業生涯的第33個春運。昨日8時40分,北京西站,韓軍甲駕駛的復興號C2706次列車從雄安駛來,穩穩停靠在站臺。“能把每一名旅客平安送回家過年,是我最大的心願。”

韓軍甲今年51歲,“從時速50公里的蒸汽機車,到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智能動車組,我全都駕駛過!”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和諧號、復興號……韓軍甲經歷了中國鐵路高速發展期,更見證了在速度的牽引下,城市與城市之間距離的拉近,見證着旅客回家過年的路越變越近。

坐上綠皮車,慢慢“逛蕩”着回家,這是韓軍甲記憶深處春運最初的模樣。1994年春運,在張家口機務段當司機的韓軍甲駕駛的解放型蒸汽機車的牽引力只有800噸,只能拉4到5節車廂,速度最快只能跑到50公里/小時。“那時我跑的是老京張鐵路線,值乘張家口北站到龐家堡一段,50多公里,火車要開上50分鐘到1個小時,因爲全程燒煤,小小的車廂裡到處瀰漫着煙火氣,擠滿了回家過年的人。”

蒸汽機車的駕駛環境讓韓軍甲至今想起來仍然咋舌。駕駛蒸汽機車時,窗戶永遠是開放的,春運期間是張家口一年最冷的時節。小小的駕駛室裡,一邊是一千多攝氏度的鍋爐,一邊是刺骨的寒風。那時他們工作的一個班次差不多是12個小時,一個班要燒四五噸煤,司爐工拿着鐵鍬一鍬一鍬地把煤填進爐膛。一個班次下來,司機、副司機、司爐工三個人滿臉都是黑的,頭髮裡全是特別小的煤渣子。和現在乾淨整潔、全部電子化的復興號駕駛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後來,他駕駛上了內燃機車,時速可達120公里;再後來升級爲電力機車,最高時速也升到160公里,列車環境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觀。韓軍甲清楚地記得,改革開放後,打工潮在全國興起,每年春運,火車站都擠滿了揹着大包小包的打工人,他們守候在候車室等待踏上綠皮火車,返回久別的家鄉。當時運力有限,回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記得2000年左右的一次春運,我當時跑臨客,從聊北機務段出發到山東聊城站換掛機車,當時車站上的旅客特別多,行李、扁擔和人,黑壓壓一片。我們的車在聊城站生生地晚點了兩個小時纔開車。現在,這種場面早已經不見了,春運期間旅客運輸數量連年創下新高,人多但安全、有序。”

最大的變化發生在2011年,京滬高鐵正式通車,韓軍甲駕駛的動車實現了千里京滬一日還。“2013年春運的時候,我駕駛的動車組列車,從北京南站出發去濟南,單程400多公里,我們一天能跑兩個來回,把上千名旅客送回家,這在以前完全不敢想。”速度的改變和運力的提升,讓旅客回家過年不再成爲一件難事。作爲一名“全履歷”火車司機,韓軍甲感到特別自豪。

韓軍甲是張家口人,既是火車司機也是京張兩地的通勤族。以前回家,他坐火車要三四個小時,京張高鐵開通後,他一個小時就能到家,回家的路變近了;以前旅客回上海過年,在北京站乘坐普速列車,一天半才能到上海,現在乘坐京滬高鐵列車,最快四個半小時,一天可實現往返;還有,京津城際早已實現半小時通達、北京西到成都東由30多個小時縮短到了七個半小時,提起這些改變韓軍甲如數家珍。

2025年春運,中國鐵路北京局預計發送旅客3937萬人次,較2024年增加1.9%。北京地區預計發送旅客1885.8萬人,較2024年增加2.3%。春運期間共安排臨客、直通動車組高峰線220對,方向主要集中在哈爾濱、瀋陽、長春、太原、大同、呼和浩特、青島以及石家莊、保定、張家口等地。

今年春運,韓軍甲仍然堅守在京雄城際的運輸線上,將南來北往回家的旅客安全送回家。30多年來,韓軍甲在家過春節的次數只有兩次。他的家人常說,“咱家沒有春節,人齊了就是年”。

北京西站售票車間主任金舉書

慢窗口等待特殊的“他”

2025年春運,鐵路12306科創中心的實況大屏上,售票數字實時滾動更新,高峰期一秒鐘就能售出火車票千餘張,科技的創新發展爲旅客購票提供了極大便利;與網絡上熱鬧的搶票相比,北京西站售票大廳的售票窗口顯得冷冷清清,售票員們不再以車票銷售的速度和數量作爲衡量工作成績的唯一標準,爲旅客提供全方位的購票諮詢服務,協助脫網人羣、特殊人羣完成線下購票成爲他們的主責。從業21年,從一名普通售票員成長爲售票車間主任的金舉書,面對眼前的變化直呼“不可思議”。

提起春運,售票永遠是繞不開的話題。曾經爲了一張回家的火車票,人們會徹夜到火車站售票窗口蹲守。“我剛當售票員的時候,已經是粉紙車票和藍色磁卡車票並行銷售了,車票上印有二維碼,裡面有旅客的部分信息。每年春運是我們售票車間最忙的時候,300多人要全部投入售票窗口。”春節晚會的小品裡,演員郭冬臨帶着小馬紮、穿着軍大衣到火車站徹夜排隊買火車票的場景一直被金舉書掛在嘴邊,他說那就是當時“一票難求”的背景下,旅客春運回家的真實寫照。

2002年,爲了減少旅客排隊買票等候的時間,春運期間,北京西站首次搭建了春運臨時售票處,在此後的十餘年裡,搭建在北京西站北廣場西側停車場的春運臨時售票處成爲一道獨特的景觀,放眼望去上百個售票窗口前排的都是買票的旅客,高峰的時候這樣的臨時售票窗口達到過170個。大量公安、武警、保安等工作人員在現場值守,拉起警戒線、分批次限流放人進入。

“臨時售票處都是一個個小格子間,只有小小的一個窗口,我們最先看到的是旅客捧在手裡,遞過來的一把把零錢,還有人們側着頭想看到售票員的樣子。他們操着不同的鄉音,盡力想把車次和時間說清楚,只爲早點兒買到車票。”金舉書回憶。每到春運,在運力有限的情況下,售票員會盡力幫助旅客通過中轉等方式買到火車票。“我記得當時四川、貴州到北京打工的人特別多,春運期間車票也難買,直達車很少。我們就幫他們查中轉票,到鄭州、到聊城去中轉,中轉要花上更長的時間,可沒人在意,只要能在除夕前到家,花再多的時間也不怕。”

2011年,鐵路12306網站開始試行網絡售票,2012年,鐵路部門首次全面推行網絡售票,2015年春運,網絡訂票佔比達78%,窗口訂票僅剩下17%,也就是在這一年,在北京西站延續了13年的春運臨時售票處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現在,隨着電子客票大跨步走進人們的生活,紙質火車票也越來越少,旅客在春運前只需要動動指尖就能完成搶票。北京西站的售票廳也從原來的5個,壓減到了2個,售票員人數也由最高峰期的300人,減少爲100餘人。

昨日上午,北京西站售票大廳,金舉書正在售票窗口巡視,一位外國友人前來購票,英文流利的他立刻上前協助……在網絡售票爲旅客提供極大便利的當下,春運,西站的售票員還能爲旅客做些什麼?金舉書說,春運的服務中仍然離不開售票員,只不過他們扮演的角色更豐富了。在北京西站售票廳,有個京鐵愛心敬老“慢”窗口,這裡售出一張車票至少需要8到10分鐘,面對脫網人羣和特殊人羣,窗口24小時點亮的燈,始終等待着沒能跟上互聯網腳步的他和她。

來自國鐵集團的數據顯示,自2024年12月31日開始發售春運車票以來,至1月21日9時,已累計發售春運期間車票2.35億張,部分區間仍有餘票……

北京西站值班站長王友妮

車站也是旅客的家

“您好,有什麼可以幫您?”“您好,您在12306上預約了重點旅客進站,請問您幾點到?需要輪椅嗎?”昨日,北京鐵路春運進入第8天,本該輪休的北京西站值班站長王友妮仍然出現在了12306服務檯前,開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今年是王友妮參與服務的第29個春運,也是她退休前的最後一個春運。

29年來,她把全部的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了南來北往的旅客,同時也見證着鐵路服務的不斷升級變遷。春運期間,那些在服務檯忙碌解答旅客疑問、處理突發狀況的畫面,都成爲她職業生涯珍貴的回憶。在這最後一次春運的“戰場”上,她依然堅守如初,用一如既往的熱情與專業,爲每一位踏上歸鄉旅途的旅客提供最貼心的服務。

“優質的服務是鐵路永遠不變的初心,讓旅客‘走得了’更要‘走得好’是鐵路不變的追求。”提起自己29年工作中春運服務的變化,王友妮感觸頗深。2006年,王友妮從老北京南站來到了北京西站,在她的印象中,那時候的春運客流從着裝上一眼就能看出。春運剛開始的學生流,到中期的務工流,再到後期的探親流。特別是務工流,大量在北京打工的農民工羣體,成羣結隊地集體返鄉回家過年,他們幾乎把所有的家當都帶在身上,一根扁擔、幾個大塑料桶裡裝着被褥。爲了方便他們乘車,鐵路部門會加開農民工專列,拉務工人員回家過年。北京西站也會開設農民工專用候車室,引導他們有序候車、檢票乘車。“那時候,春運期間沒有限時進站,爲了歸鄉,不少農民工習慣提前一天來到火車站候車,懷裡揣着掙了一年的血汗錢。因爲擔心小偷,他們不敢久睡,困了就在椅子上歪上一會兒,這個時候,公安和我們客運員都會加大巡視力度,爲他們保駕護航。”

近10年來,鐵路系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車速提高了,鐵路高速網越織越密,運能逐年提升,北京西站的春運已經多年沒有出現農民工專列了,務工人員通過鐵路12306可提前預約購票,隨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普速列車也不再是務工人員的唯一選擇,他們也會選擇更快捷、便利的高鐵回家過年。“現在從行李和着裝上,我們已經不大能分辨出旅客的身份了,每個人都穿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

從“走得了”到“走得好”,鐵路的服務一直在躍升,王友妮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以前,旅客需要擔架、輪椅、接站服務,只有進站後或者撥打車站電話才能實現;現在,重點旅客只要在開車前6小時撥打鐵路12306客服電話,就能預約各個車站的接送站服務。王友妮翻開12306轉來的預約單,春運8天來,每天都會接到一百個左右。旅客王女士,獨自攜帶一個3個月的寶寶,需要協助進站;旅客李女士,晚上10點到,盲人旅客,需要協助出站;旅客鄭女士,因陪同人員未能及時乘車,造成一名60歲,語言不通,沒有手機的外國老人獨自乘車抵京,需要接站……“需求五花八門,拿到這些單子,我們需要逐一打電話和旅客確認時間和服務方式,然後再轉到站內對應的部門,完成對接。”

王友妮說,今年春運,北京西站的服務再次升級,爲方便攜帶大件行李、推嬰兒車和乘坐輪椅的旅客使用直梯,西站在站臺直梯加裝了8部對講系統,旅客可通過按鈕一鍵呼叫服務檯遠程開啓直梯。北二樓大廳西側增設了充電區,配有座椅,旅客可以坐着充電了。“細節決定成敗,看着車站春運服務一年一個變化,我特別欣慰,可以放心地退休了。”

今天是北方小年,北京西站還將開展“萬福迎春·福滿京城藝潤萬家”春節文化惠民書法公益活動,書法家現場寫春聯、送“福”字,和旅客一起迎接首個“非遺版”春節。

本版文/本報記者王薇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