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計讓錢袋子鼓起來——雲南持續推進農民增收調查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錢袋子鼓不鼓,不僅關係着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也關係着鄉村振興的推進和共同富裕的實現。近年來,雲南省乘着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東風,加快發展壯大高原特色農業、鄉村旅遊等產業,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提升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多措並舉促農增收。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的必答題。
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強調要因地制宜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農村人口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近年來,雲南省深入實施農村居民持續增收、脫貧人口持續增收兩個三年行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特色產業,培育壯大經營主體,推動農民特別是脫貧羣衆持續增收。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雲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1元,同比名義增長6.8%,實際增長6.5%;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5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5%。
升級鄉村富民產業
在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新寨村,村民楊小菊正在爲顧客調製咖啡飲品,“我家種了8畝咖啡,以前收入主要靠賣生豆。經過技能培訓後,我在村裡的咖啡館做起了服務員”。從種咖啡到做咖啡,楊小菊見證了當地咖啡產業的融合發展、升級向新。
新寨村所在的潞江壩地區屬於乾熱河谷氣候,適宜咖啡生長。過去,村民主要售賣咖啡生豆原料,收入不穩定。村黨總支書記王加維介紹,新寨村創新發展思路,引導農戶規範種植、改良品種,並以產業融合發展爲目標,陸續建設5個精品咖啡莊園,打造了咖啡+休閒康養、咖啡+鄉村體驗、咖啡+教育研學等多元化發展模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目前新寨村規模化種植咖啡1.36萬畝,去年咖啡總產值約1.3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王加維告訴記者,未來村裡還要打造10個咖啡莊園、百戶農家咖啡小院、千畝精品咖啡種植園,讓新寨咖啡香飄萬里,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鄉村全面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近年來,雲南省聚焦糧食、茶葉、花卉、蔬菜、水果、堅果、咖啡、中藥材、牛羊、生豬、鄉村旅遊、菸草、蔗糖、天然橡膠“1+10+3”重點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加快推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成爲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源泉。
前不久的秋茶生產季,臨滄市永德縣的農戶們在茶園裡採摘鮮葉後送往加工企業。永德縣新文茶廠負責人楊世偉說,茶廠年均加工生產普洱茶500多噸,銷往廣東、上海、北京等地。據介紹,永德縣有古茶園14.8萬畝,通過抓基地、培企業、樹品牌、促市場、攻科研、建園區等系列舉措,着力打造“永德熟茶”品牌,提升茶產業附加值,實現助農增收。
高原特色農業已成爲雲南省縣域經濟重要支柱產業。據介紹,雲南省花卉、蔬菜、茶葉三大產業分別帶動全省60萬、400萬、440萬農民就業。
在推動鄉村富民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雲南省積極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升鄉村產業發展的韌性和質效。
旅遊業是雲南省最具辨識度的產業,也是富民產業。爲惠及更多農民、持續助力增收,雲南省深入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依託雲南旅遊的金字招牌,在鄉村培育文旅新業態。
走進曲靖市馬龍區通泉街道楊官田社區土瓜衝居民小組,山水環抱之中,村莊乾淨整潔,民宿錯落有致,旅居於此的遊客享受着田園生活,鄉村旅居也成爲帶動當地村民增收的新增長點。
來自廣東省肇慶市的張建勇在土瓜衝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鄉愁。去年,張建勇和老伴到曲靖市區避暑旅居,聽說了土瓜衝後,他們就搬到了村子裡,並租下一棟民居,“這裡氣候好、空氣好,生活方便,自己還可以種種菜和花,很舒服。”
雲南若谷文旅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鍾鵬告訴記者,公司創新鄉村旅居發展模式,盤活鄉村閒置房屋,以“旅居在雲南、生活在田園”爲理念,將農村老房子整體改造裝修,打造“鄉居吾舍”旅居村品牌,推出以土瓜衝爲代表的新型文旅產品,村企合作聯農帶農促增收。
資金信貸支持是鄉村特色產業升級的必要助力。農發行玉溪市江川區支行把聯農帶農成效作爲農業政策性資金支持項目的出發點,拓寬支持鄉村土特產發展新路徑,堅持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與聯農帶農機制、打造多元經營主體一體推進,帶動基地和農戶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掛靠”大企業,及時發放貸款支持當地藍莓產業發展。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爲支持當地八角產業升級發展,農行文山分行鍼對季節性資金需求,積極用好“惠農e貸”,推出“農行+大戶”服務模式,支持產業做大做強。
創新聯農帶農機制
原產於中美洲的牛油果有着“森林奶油”“植物肉食”的美譽,深受市場歡迎。如今,這款“洋水果”漂洋過海,在邊境小城孟連落了戶。
每至深秋時節,普洱市孟連縣芒信鎮芒信村種植基地一顆顆綠油油的牛油果掛滿樹枝,個頭飽滿,果皮鋥亮。
“牛油果根系淺,孟連縣溫度適宜、雨量充足、大風天氣少,而且當地喀斯特地貌滲水性好,適宜牛油果喜溼不喜澇的生長習性,是國內少有的能規模化生產優質牛油果的區域。”普洱綠銀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祁家柱說,2007年起,公司在雲南多地規模化試種牛油果,經過探索研究,2015年在孟連縣連片種植成功。
立足自然資源優勢,看中牛油果潛在的消費市場,孟連縣把牛油果作爲富民強縣的綠色產業重點培育。祁家柱坦言,雖然牛油果比傳統農作物收益高,但門檻高、週期長、收益見效慢,發展之初農戶並不積極。
如何突破瓶頸鼓勵羣衆種植?孟連縣構建起了“託管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農帶農模式,推行“334”利益分配機制。國有企業孟連縣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土地配置、產業規劃、發展資金籌措等;龍頭企業普洱綠銀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種苗、技術和銷售;基層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帶領農戶以土地入股並在種植基地管護務工。牛油果收益農戶、龍頭企業各佔30%,國有管理公司、合作社、村集體共佔40%。其中,國有管理公司佔15%,用於公司運轉和擴大再生產;合作社佔15%,村集體佔10%,實現產業發展、公司盈利、農戶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的多贏。
有了政策保障,芒信村村民巖帥首批加入了村牛油果產業發展隊伍,現在成了種植基地管理員,日常負責果樹修剪、施肥,“務工和土地流轉一年收入近5萬元,賺得多了,工作也得心應手了。”孟連牛油果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今年累計種植牛油果12.07萬畝,覆蓋農戶1.2萬戶,預計鮮果產量19.5萬噸。
爲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雲南省着力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推動農戶、村集體、龍頭企業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和分工合作機制;制定實施《關於建立“雙綁”利益聯結機制推進產業幫扶全覆蓋的指導意見》,推行合作社綁定農戶、龍頭企業綁定合作社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更多分享增值效益。
初冬時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新一季的藍莓陸續上市,各類種植基地和種植園內,一棵棵藍莓樹長勢喜人。作爲全球最適宜種植藍莓的區域之一,蒙自市把藍莓作爲發展特色農業、帶動致富增收的突破口。截至目前,蒙自市藍莓種植面積超3萬畝,畝均收益3萬元以上。
在發展藍莓產業過程中,蒙自市探索出“622”聯農帶農模式,農戶投入土地、鋼架大棚棚架、農藥、肥料等,並負責日常管理、採摘;村集體企業負責聯結農戶生產端和企業銷售端,購買灌溉一體化設備、配套設施、苗木等;龍頭企業負責提供苗源、技術指導和銷售。藍莓銷售收入按照農戶60%、村集體企業20%、龍頭企業20%的比例分配。今年4月,農行紅河分行推出“藍莓貸”產品,更好滿足藍莓種植企業和個人全產業鏈的融資需求,助力產業提檔升級。
據統計,雲南省有2.9萬個新型經營主體與161萬戶脫貧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共同體,各類經營主體帶動65%農戶增收。
多渠道穩定擴大就業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幸福裡”社區爲越來越多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幸福裡”社區即新型勞務用工平臺。永仁縣幸福裡產業運營服務有限公司辦公室負責人熊興華介紹,社區在用工企業和務工羣衆間搭建勞務用工平臺,解決用工需求和勞務輸出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幸福裡”社區的創設,源自“三難”的實際——企業用工難、引人留人難、就業增收難。據瞭解,永仁縣勞動力短缺,全縣有農村勞動力5.7萬人,轉移就業4.5萬人,縣外轉移就業1.8萬人,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打工;同時,永仁縣50餘萬畝林果產業屬季節性用工,農民持續增收不穩定。
丁正榮、孫朝蘋去年就來到位於永仁縣蓮池鄉查利麼村的“幸福裡”社區。“有活幹,吃住不用自己操心。”丁正榮告訴記者,他們夫婦倆每月工資加起來能達到1萬元左右。
熊興華介紹,通過改造閒置校舍、養老院、老舊辦公樓等,永仁縣建設了5個“幸福裡”社區,可容納3000名產業工人。截至目前,永仁縣“幸福裡”社區累計吸納產業工人5100餘人,爲企業提供用工29.82萬人次,服務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304家。
雲南愛莓莊農業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部長劉李斌告訴記者,企業提出用工需求,“幸福裡”社區及時安排用工,企業也會到社區做一些有針對性的培訓,提升工人勞動技能,實現多方共贏。
昭通市地處烏蒙山區,是我國脫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作爲勞動力資源大市,昭通市共有農村勞動力300餘萬人、技能勞動力60餘萬人,常年轉移就業260萬人以上,其中省外就業131萬人。
在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就地就近就業的同時,昭通市近年來大力扶持返鄉創業帶動就業,構建“政府引導+平臺推動+政策賦能+管家服務”的返鄉創業模式,讓“人回鄉、錢迴流、企回遷”。
胡勳是昭通市鎮雄縣人,有近20年服裝業從業經歷。去年,胡勳從浙江返鄉創辦服飾公司,併入駐當地的紡織服裝產業園。今年3月,公司順利投產,目前每天能加工1.5萬件衣服,吸納近200人就業。
作爲雲南省人口第一大縣,鎮雄縣有農村勞動力79萬多人,省外務工人員常年保持在40萬人以上。通過聚焦資源招引、大衆創業孵化、依託園區聚集等路徑,鎮雄縣有序推動“勞務經濟”向“歸雁經濟”轉變,爭取“十四五”期末回引返鄉創業就業7萬至10萬人。
夯實共同富裕基礎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爲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確保農民受益,雲南省實施了關於建立股份合作機制實現村集體經濟全覆蓋的指導意見,明確村黨支部領辦專業合作社,深入推進村集體經濟強村工程。
曾經偏遠的拉祜族村寨華麗轉身,成爲集體經濟“百萬強村”。臨滄市臨翔區南美拉祜族鄉南美村有着地勢崎嶇、資源貧瘠等現實困難。近年來,南美村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明確了資產、資源、資金3張成果轉化清單,推進1.82萬畝有機茶園認證,引進企業建設智慧有機茶葉加工產業示範基地。南美村還完成了臨滄市首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結合分佈式光伏產業發展,引導139戶農戶流轉閒置土地,爲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南美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羅文學介紹,村裡將古村落、草山等特色資源串聯起來,舉辦文旅活動,促進村集體經濟增長。同時,注重激發村莊發展活力,讓村民在參與中受益。
曾經石漠化嚴重的文山州西疇縣興街鎮三光村,變身爲旅遊綜合體。近年來,三光村挖掘特色資源,探索“黨支部+村集體公司+企業+農戶”發展模式,打造集採摘、觀光、民族文化展示、教育學習實踐等於一體的旅遊綜合體,在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讓更多鄉親吃上了“生態飯”。據統計,截至9月底,文山州1016個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14582.25萬元,同比增長13.43%。
怒江大峽谷深處的偏遠村莊內生動力持續增強,集體經濟不斷成長壯大。定點對口幫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創新幫扶機制,積極整合資金、市場、技術等資源,在怒江州打造建築產業園,並以此爲平臺,在4個縣(市)各掛點幫扶村社成立集體經濟建築公司,探索帶動羣衆增收的特色致富路。
雲南省還把農村致富帶頭人培養作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脫貧村已實現農村致富帶頭人全覆蓋。同時,堅持創業致富帶頭人與農戶互利共贏,採取“黨支部+創業致富帶頭人+農戶”“創業致富帶頭人+基地+農戶”“創業致富帶頭人+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模式,促進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農戶獲得穩定收入。 (經濟日報記者 管培利 曹 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