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大數據” 農業“好幫手”
□隋穎 姜瑩瑩 本報記者 姜斌 劉暢
連日來,北大荒集團引龍河農場有限公司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氣象服務部門工作人員忙着對氣象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將近年來降水、溫度、大風等各項氣象數據進行彙總,依據各項數據製作氣象服務信息,提早預測明年天氣變化趨勢,助力種植戶們實現從“望天吃飯”變爲“知天而作”。
“氣溫稍高,回暖稍早,降水略多,終霜正常略早,初霜正常。無霜期爲119天。大於10度積溫爲2360.5度左右。”這是引龍河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科技服務中心氣象站工作人員宋立文,自進入11月就開始統計整理全年氣象資料,在應用各種預報方法後,將2025年(3月~10月)長期天氣總趨勢以及年景分析形成了報告,發送到了各管理區工作羣。
這也是引龍河農場圍繞強化農業生產開展氣象服務、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一個縮影。氣象工作人員自10月份秋收完,就開始整理生育期的氣象資料,降雨、積溫、無霜期等,利用單站氣象數據庫綜合服務系統收集每年各項氣象要素,和歷年對比,總結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據瞭解,這個臺站儲存了近40年來的氣溫、積溫、氣壓、風速、降水量等30多項數據,並可將部分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將各作物地塊的含水量信息與本月、去年、歷年的數據進行橫向縱向對比,形成一張“土壤晴雨表”,農業生產部門在不同的生產階段做出針對性農藝措施,使農業生產更智慧、更精準。
不僅如此,爲了加強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能力建設,引龍河農場有限公司不斷加大科技投資力度,引進智能監測、自動系統等多種儀器,不斷更新氣象設備,對氣象自動化標準化率進行升級,配套了氣象信息服務觀測資料,更新了氣象信息服務系統應用軟件,全面建設了自動化氣象信息服務站,並且按照7個管理區的分佈佈局,啓動兩要素自動溫雨站,在區域內覆蓋氣象監測點,構建起以氣象信息服務站爲中心,各管理區監測點爲輔助的多端互通農業氣象服務平臺,氣象軟、硬件的改造升級,使得數據更具準確性。
與此同時,自每年的3月8日到11月28日,每月的8日、18日、28日爲取土日,其中還做不定期的土壤溼度測定,通過深層次土壤含水量測定,結合各階段積溫、日照、降水等資料按要求進行農情統計,及時提供旱澇趨勢。在年景農業調查工作服務時,預報出相應的年份氣候特徵。
記者瞭解到,檢測土壤含水量只是氣象工作中的一部分,此外還包括天氣預報、氣候預測、人工影響天氣、乾旱監測與預報、雷電防禦、農業氣象與生態等構成的氣象服務體系。對於氣象工作來說,出苗就是警報,作物出苗後,氣象工作人員堅持每天24小時值班值宿,全天關注天氣情況。從5月20日到10月中下旬開始人工增雨防雹工作。
從一粒種子到一捧糧食,每個環節都離不開氣象服務保障。引龍河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科技發展服務中心圍繞“氣象+農業”服務模式,“闖”過災害性天氣,特別是極端天氣氣候等重重關隘,充分發揮趨利避害作用,在建設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過程中,強化需求導向,堅持科技創新,通過實時監測、精準預報和農業災害風險預警等手段,推動農業向“精準型、智慧型”發展,爲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氣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