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疫情後的晴朗 楊輝與阮劇團合演《釣蝦場的十日談》

享譽國際的偶戲藝術家、大陸布袋戲世家第五代傳人楊輝,把傳統和現代的界線放一旁,和臺灣的阮劇團、多位臺灣布袋戲演師合作,推出結合真人演員和偶戲、即時投影的作品《釣蝦場的十日談》,大玩劇場創意,巡演站到了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享譽國際的偶戲藝術家、大陸布袋戲世家第五代傳人楊輝,把傳統和現代的界線放一旁,和臺灣的阮劇團、多位臺灣布袋戲演師合作,推出結合真人演員和偶戲、即時投影的作品《釣蝦場的十日談》,大玩劇場創意,巡演站到了高雄。

楊輝表示,這是在疫情下發展的創作,他和臺灣這羣新生代的創作者一起激發創意,非常樂在其中,「我希望未來世界能夠揮別疫情,大家在走出劇場後,能看見真正的晴朗,回到一個真正自由自在的世界。」

阮劇團團長汪兆謙表示,這次高雄場《釣蝦場的十日談》是2.0版再進化,「團隊討論到當人類面對疫情的嚴峻,會怎樣的困頓跟掙扎,所以觀衆會看到在釣蝦場中,所有的規範在裡面都不管用,從一開始嚴格遵守規範,到後來變成道德的法外之地,最後人們開始瘋狂。」汪兆謙表示,《釣蝦場的十日談》的中後段,就如同原着《十日談》一樣,「人們已經開始打破道德界線,大量葷腥不忌的黃色笑話,甚至有些演出是『故意踩線』並搭配時事即興演出,絕對帶給觀衆不一樣的感受。」

文學經典《十日談》描述1348年繁華的佛羅倫斯發生一場殘酷的瘟疫,整個歐洲病死的人多達千萬人,年輕男女在逃避疫情期間,於十日內輪流講七情六慾的故事。時空轉換,現今疫情蔓延全球,猶如現代版瘟疫,《釣蝦場的十日談》因此而生,阮劇團將故事改編爲一羣人爲躲避瘟疫,在嘉義鄉間複合式釣蝦場裡偷得浮生十日閒,述說着真真假假的故事,故事內容挑戰道德規範尺度,口白猛烈粗暴,令人捧腹大笑的劇情背後卻帶着一絲憐憫,訴說着即使在疫情之下,還是要及時行樂的寓意。

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表示:「疫情影響了生活,侷限了行動範圍,卻限制不了藝術家的想像力,藝術創作並非只有一種面貌,可以典雅高貴,也能是如日常生活般的存在,直接打入觀衆的內心,阮劇團的作品就有這樣的魅力,去年演出的《十殿》融合臺灣五大奇案,在當代劇場呈現社會縮影,今年推出緊扣疫情而生的《釣蝦場的十日談》,故事內容跳脫道德框架,搭配人戲偶戲大亂鬥,探討疫情下的人性,展現阮劇團多元的創作能量。」

演出還有藝戲坊團長、李天祿大師第三代傳人黃僑偉、真雲林掌中劇團第二代負責人李京曄、蘇俊穎木偶劇團團長蘇俊穎、義興閣掌中劇團第四代接班人王凱生等4位布袋戲界明星參與,全程演出臺語口白且即興發揮,建議15歲以上觀衆觀賞。演出將於11月5日至6日在高雄衛武營戲劇院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