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氣溫越低體型越大?恐龍化石新發現推翻動物學法則

美國華盛頓自然史博物館展出的暴龍。(圖/路透社)

美國一項最新的化石研究顯示,恐龍的體型變化趨勢打破動物學傳統的「伯格曼法則」,這項法則長期被認爲適用於鳥類和哺乳動物。

該法則由德國生物學家伯格曼(Carl Bergmann)於1847年提出,指同一種恆溫動物的體形會隨生活地區緯度或海拔的增高而變大。例如,生活在南極洲的企鵝體型最大,生活在南美洲沿海的麥哲倫企鵝體型次之,唯一分佈於熱帶的加拉巴哥企鵝則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企鵝。類似趨勢也出現在人類身上,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北歐等高緯度地區的人種往往身高較高。

美國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論文卻顯示,分析數百組不同地區的數據後,恐龍的體型與棲地緯度高低沒有顯著相關。

研究第一作者、研究生威爾森(Lauren Wilson)表示:「研究顯示,恐龍與哺乳動物的體型,無法簡單歸納成一組緯度或溫度的函數」。

他指出,伯格曼法則僅適用於恆溫動物,而且只考慮溫度對動物體型的影響,忽略了所有其他氣候變量——伯格曼法則僅能被稱爲一種「例外」而非一種「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