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二代AirPods上手真實體驗

當初AirPods剛問世的時候所有人都很意外,蘋果在2016年9月突然宣佈了這款小巧的無線耳機,之後10月份的發佈會上卻沒有看到它,只是在12月份直接開始發貨。早期的用戶可能是喜歡它的時尚和實用性,但在最初的幾個月裡,想買到這款耳機非常麻煩。

之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以往蘋果的產品都是閃亮登場,然後果粉們排着隊搶着買。但是AirPods的普及速度不算快,在某些地區甚至非常慢。蘋果認爲這是由於供求不匹配導致的,有懷疑者認爲是蘋果的供應鏈太差,而果粉們覺得是因爲它的需求太高。

在第一代AirPods推出兩年半後,第二代產品姍姍來遲。從外觀上看,它和第一代產品沒什麼區別——和之前的傳聞不同,第二代產品並沒有改變顏色、材質或者形狀,也沒有添加防水功能,或安裝某種神秘的運動傳感器。

新款AirPods的大多數改變都屬於“深藏不露”型。首先H1耳機芯片取代了第一代的W1芯片,其次它的人工智能已經可以回你的“Hey Siri”了,藍牙連接速度更快,延遲時間更短,語音通話時間增加了一個小時。這還只是159美元的標準版,如果你購買了199美元的版本,那麼它還會附帶17年9月發佈的無線充電盒。

“Hey Siri”

去年的HomePod已經告訴了我們,蘋果的數字助手Siri的確有待改善,因此你也不要指望它能完美地工作——哪怕這是蘋果產品的標誌性功能。它可能會將雲端進程和本地進程結合起來,幫助用戶更快地處理信息,播放音樂,或者使用設備的其他功能。但實際上,Siri一直時靈時不靈。

筆者在寫這篇文章時,問了iPhone上的Siri這麼一句:“告訴我你能做什麼?”它會回答:“目前我還答不上來。”或者“對不起,我好像不能理解。”但我稍微改變了一下問題:“你能做什麼?”它就會顯示“你可以這樣問我”,下面緊跟着一列手機應用。

大約在五年前,“Hey Siri”功能問世,它能讓用戶輕鬆地喚醒這個人工智能。支持Hey Siri的蘋果設備經常能聽到這兩個詞,最早是iPhone,後來到了iPad和Apple Watch以及Mac,目前還不支持Apple TV或iPod。

將“Hey Siri”功能帶到AirPods上對於所有蘋果用戶而言都是一個好消息。因爲AirPods就是爲了擴大其他設備的揚聲器和麥克風的範圍,它就是要讓你解放雙手,用語音進行控制。比如在寒冷的冬天,你的手和手機都不願意離開口袋。再比如當你雙手忙着做別的事情時,你可以通過語音切換Apple Watch、iPad或者Mac上的節目。再比如你在賴牀的時候,用語音控制Apple TV切換電視頻道也很方便。

但在筆者看來,AirPods版的“Hey Siri”並沒有你想象得那麼美好——起碼現在不是。首先它的功能和iOS設備上差不多,能讓你喚醒Siri,然後發出指令。首先新版AirPods的響應速度的確很快,這說明它時刻在“留意”你的話。當你和Apple Watch連接時,你可以用Siri啓動watchOS的應用,但其他請求則會直接用iPhone來完成,例如用手機屏幕播放內容,然後用耳機來播放聲音等。

但遺憾的是,第二代AirPods在Apple TV或者Apple TV 4K上使用時,就遇上了麻煩。後兩種設備都已經更新到了最新的tvOS 12.2。但剛連上耳機,設備立馬就會提示連接斷開。

無線充電

如今我們已經可以額外支付40美元享受無線充電服務了,同時這個充電盒還支持Qi充電協議。首先,這個充電器的指示燈轉移到了外側,因此你能檢查它和插座之間的接觸是否良好。另外,匹配指示燈也轉移到後側的中央,而不是後側的頂部。

這樣帶來的好處就是方便。這款AirPods充電盒會配備Lightning連接線,同時保留頂端的Lightning接口,因此你不一定要使用無線充電。

延遲、音質以及其他

如果暫時忽略某些AirPods與某些設備的連接問題,第二代產品並沒有比第一代產品做出太多的改善。它仍然能輕鬆地匹配iOS設備或其他蘋果產品,H1芯片能加快設備之間的切換速度,降低延遲——後者可以改善玩遊戲或觀看視頻時的音畫不同步的問題。

總體上講,新款AirPod音質方面略微有所提高。在A/B測試中,整個音域都有了一定的加強——高音、中音和低音都更加明顯。但讀者肯定都留意到“略微”、“一定”等措辭,所以聲音方面的優化並不突出,另外蘋果本可以在降噪方面有所作爲,但新版本的AirPods並沒有如此。

除此之外,新版本AirPods的藍牙通話時間從2小時增加到了3小時,音樂播放時長爲5小時。充電盒充滿一次電,可以供AirPods使用24小時,這點沒有發生變化。

部分第一代產品的使用者發現,AirPods的電池遠沒有剛買到時那麼耐用——這不奇怪,在經過多次反覆充電後,電池容量會降到最初的80%。由於電池無法替換,所以買家要想好:到底要不要隔個兩三年買一套新的AirP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