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影展引在地共鳴 首屆「水裡影展」的種種不可能
▲水裡影展於11月9日舉行頒獎典禮。水裡影展提供
【撰文/謝平平】
影展,向來是電影藝術高度的代表,如:法國坎城影展、日本東京影展、臺灣金馬影展等,紅毯豪車、巨星雲集。隨着拍攝器材與剪接方式的數位化,電影從業人員也得以藉此傳遞理念、聚焦特定羣衆,如: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臺灣國際女性影展、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等。
鄉民的疑惑》誰要來水裡拍片?
遠在玉山腳下、人口不到2萬的南投水裡,2024年舉辦首屆「水裡影展」,從不被看好到30家企業共襄盛舉,開創結合地方創新的方向;臺灣電影界人士的傻勁也成爲偏鄉影展的推手。
南投水裡最具知名度的景點是蛇窯,雖然有趣但吸引力遠不如日月潭、各式林場、猴探井天空之橋、桃米紙教堂等知名景點,甚至是附近的集集、車埕。車埕的木業展示館、林班道園區、貯木池等,可讓民衆見識當年丹大林區伐木業的遺蹟。水裡,在有限的出遊排程中,總是最快被劃掉的選項。
當「水裡影展」計劃總監、發起人孫昱碩提出,讓民衆來水裡拍片並行銷水裡時,「誰想來水裡拍片?」成了策展人洪馬克的疑問。而鄉民的疑問,與他如出一轍:「誰要來鄉下拍片?」
曾經的榮光》106平方公里擠入五家戲院
二戰前,南投魚池擁有2,000甲的香蕉產區,檢查所設在水裡,此處成爲南北貨品集散地。戰後,伐木業成臺灣重要經濟命脈,丹大林區的製材廠設在車埕,經過揀選的檜木在水裡車站,經集集支線運送至彰化二水站,再出口換美金。因此,不只集集車站以檜木打造,當地旅社也大手筆以檜木打造傢俱,水裡意氣風發之際,也是臺語喜劇經典《王哥柳哥遊臺灣》、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紅遍大街小巷之時,當時常住人口約2萬人,最多曾達到3萬人。
水裡面積比基隆市小一點,擠進了上百家木材行、傢俱行、超過30家大小旅社,四處可見酒家、茶室、餐廳,就連戲院也有5家,通通擠在這106平方公里中,還包括一家24小時商店,「小臺北」的名號響徹中部。
「水裡影展」金獎作品《重拾林憶》中,受訪者講述了水裡黃金時代的盛況——從清晨到夜半三更,充斥着賣菜、貨車、卡車、叫賣等各種聲音,「水裡真的很吵」。該片導演曾斐琳記得,小時常聽父親回憶伐木業興盛的過往,透過紀錄片,她找回父執輩青春的回憶,也將大家凝聚在一起。
今日的水裡》青山綠水依舊 天然美景隨手可拍
銀獎《水裡小鎮》的受訪者從市場、小吃、旅社、農業等不同角度,分享在地人對水裡的第一手觀察,可說是影音版的地方誌,與《重拾林憶》如同上、下集,帶起了觀衆對水裡的興趣,同時思考,水裡還有什麼令人留戀呢?
「水裡,讓他想起法國。」評審團推薦獎《混血小男孩的煩惱》中的小男孩看山望水,扁嘴想着一萬公里外的奶奶,思念如腳下的河水般洶涌翻騰。
水裡位處濁水溪、陳有蘭溪的交會處,沖積扇橫跨濁水溪南北二岸,北、東二側是小百嶽,南側是海拔超過2,000公尺以上的阿里山山脈、玉山山脈,隨手可拍的天然美景爲素人蔘賽加分不少。
以滔滔溪水搭配水裡民和國中演唱的布農族歌謠,銅獎《逐夢濁水溪》讓人記起此處曾是布農族人的生活範圍,畫面出現的青少年面孔黝黑深邃,主角卻是一位帶眼鏡的斯文男子,原來該片講述的是偏鄉教育,受訪者以運動賽事找回孩子的專注與信心,讓校長也流淚。片尾結束在翠巒疊嶂中,隨着空拍機的起空,該則偏鄉故事更令人印象深刻。
影展的效應》再見,水裡!
水裡街市店招老舊斑駁,但市場卻依舊熱鬧,受訪者在短片中說道,長者的辭世促使四、五名年輕人離開水裡;但也有年輕人,正在回到水裡的路上。最佳在地故事獎《春美姊的夢》拍攝場景在40年屋齡的幼稚園——正確來說,是從幼稚園改建的民宿。院裡桂花與受訪者陪伴過無數孩童;受訪者的孩子看到水裡的改變,回來接手民宿,結合運動,打造心中理想的生活模式。
▲《你也算客家後生》從碗麪說故事。水裡影展提供
最佳敘事獎《你也算客家後生》的受訪者也是水裡特色料理店二代,力推客家文化之際,他竟不知自己是客家人,故事的荒謬搭配導演偶爾神來一筆的問話,帶有自媒體的拍攝風格;而受訪者也是投入各項社造工作的年輕人之一。
該片導演吳過表示,「水裡影展」吸引一羣好友專程前往水裡觀賞,事後還有觀衆透過網路找到他,分享觀後心得,「這部片的價值,遠遠不會只有首次放映結束,就落幕了。」如他在社羣上所言,影展在水裡引發了旋風式效應。
在地的參與》大咖導演分享「心法」
「水裡影展」如同臺灣版的《山居歲月》,「在地人的故事,絕對說得比我好。」擅長輔導政府專案計劃的孫昱碩表示,舉辦影展之初是希望找人拍片稱讚水裡,再透過網路推廣,但考慮到許多故事來源不會被採用,最後規章中明定是凡水裡發生的人、物、地、產、景,皆可作爲影片素材,「然後,我們就收到了一堆片,都講了不同的故事。」他表示,這就達成「水裡影展」的首要核心精神——在地參與。
在地參與不可避免的有素人蔘賽,洪馬克特地邀來知名製作人與導演前來授課,如:國家文藝獎得主黃明川、資深國際紀錄片製作人史祖德、首位與半島電視臺合作的導演陳志漢、專注臺中文史題材李佳懷等,談論紀錄片的定義、形式,就是不談怎麼拍攝、如何剪輯,「我們認爲你要先有正確觀念,因爲技術太容易學了,工作坊不教在網路上就能學到的東西,我們教『心法』。」除了30小時的特訓,影展也開放學員申請拍片輔導會議,進一步瞭解約訪實務、加強敘事結構以及如何梳理觀點。
洪馬克不諱言,在輔導會議階段,仍十分擔心參展影片會因粗糙而無法入圍,或僅有專業人士獲獎等尷尬情事,直到看到作品後,他與評審們都鬆了一口氣。
▲溫雅婷爲醫護從業人員,參加「水裡影展」獲獎。水裡影展提供
素人痕跡在參展作品中無可避免,或可說是毫不避諱地出現,如:地名使用標點符號,感謝名單上大大的剪接顧問、導演攝影剪接都是同一人等,令人會心一笑。但從影片素質也顯示了參與者的認真付出,如:醫護背景的溫雅婷拍攝了三部作品、近一個月天天熬夜剪片的張隱白;也有本身就是專業人士,如:林學寬、吳過,以及前資深體育記者、現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資訊與傳播學系主任的馬鈺龍。
地方的活化》零贊助到全壘打
洪馬克表示,「水裡影展」最令他感動的不是作品,而是參與者努力讓在地人知道影展正在發生,「這事產生的影響力比想像的還大。」除了打電話來詢問的民衆,贊助商也在短短十天內「全壘打」。
原先大家都不看好影展會有贊助商,直到開展前十日,南投知名觀光工廠「半山夢工廠」聯絡上洪馬克,希望播映他的作品,因而誕生了首位贊助商;接着順利產生第二、三、四位贊助商,最後集結了南投30家在地知名品牌,也因此讓縣長許淑華於11月9日親臨頒獎典禮,並期許未來能有「南投影展」。
孫昱碩觀察,影展放映會除了親友團,還有許多長輩,「看着過去的自己,品味過去經歷的事,但這都是年輕人拍的,青銀共學。」他表示,希望影展能成爲年輕人的平臺,甚至轉換成創業機會。
洪馬克則希望影展未來能發展爲臺灣的大地藝術季,如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能讓人重新認識繁華已逝的十日町市、津南町,藝術家在廢棄工廠、倉庫是創作,在地人是最佳導覽員,每年帶來百萬遊客,且成全民運動。
九州鬆餅創辦人村岡浩司在書中寫道,要活化一個地方,需要年輕人、傻瓜、外人,此三條件在「水裡影展」全數發揮作用,接續主辦單位將在臺中、南投各地舉行放映會,影展能否活化水裡?答案是樂觀的。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62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62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