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啓明:環境部、NASA研議合作 發射空氣品質衛星
環境部今、明兩天邀集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及韓國、泰國、越南等亞洲國家舉辦「2024七海計劃暨高屏實驗國際工作會」。環境部長彭啓明(左)、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暨大氣物理所、化學系所特聘教授林能暉受訪。記者葉冠妤/攝影
環境部今、明兩天邀集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及韓國、泰國、越南等亞洲國家舉辦「2024七海計劃暨高屏實驗國際工作會」,發表高屏3D空品實驗成果。環境部長彭啓明受訪時說,這次實驗可看出臺灣的空氣品質不輸給日韓,而空污不只在地面流動,也有上下層的垂直結構,環境部將與NASA研議發展空氣污染同步衛星,希望這幾年能發射一顆空氣品質衛星。
七海計劃是由NASA與臺灣、東南亞國家共同策劃推動的國際大氣環境監測活動,探究東南亞國家農業廢棄物燃燒污染物的跨境長程運輸,及其大氣環境、輻射、氣候間的交互作用。這次的工作會,除發表今年2至3月我國與NASA合作高屏3D空品實驗的成果,與會各國明年起至2026年也將進行七海計劃都會空品國際同步實驗,深入探討亞洲大都市空品與跨境空污傳輸議題,掌握區域空氣污染成因變化。
彭啓明表示,這次實驗包括PFAS等幾個重大有害污染物量測,從結果可以看出臺灣的空氣品質不會輸給日韓,有害污染物明顯比日韓低,也發現過去較未監測到的地下工廠,未來環境部將依照科學實驗證據調整工廠監測與管制。
他還說,這次也證實空污不只有地面流動,也有上下層的垂直結構,有大氣、環流因素,也有境外傳送影響,未來會透過跨國合作,強化這部分的科學研究。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暨大氣物理所、化學系所特聘教授林能暉說,過去只着重地面狀況,這次透過NASA的兩架飛機監測高空,瞭解三度空間的氣象場、污染物、前驅物分佈等資料,未來可透過科學證據調校空品模式,對日後的預報、空氣污染控制策略與行動方案有更好的分析。
林能暉舉例,今年3月13日NASA飛航資料,從監測看見從地面到高空的臭氧濃度,越高越濃,再加上當天有沙塵暴襲臺,在楠梓、鳳山的監測資料看得非常清楚,污染數值是空品乾淨時的3倍以上,也驗證不是隻有秋冬纔有境外傳輸,春天也有,且境外空污的佔比可能超過一半。
「環境部要進入衛星時代」彭啓明說,環境部將與NASA等團隊研議跨國合作,發展空氣污染同步衛星,將花幾年時間促成這件事,如果臺灣有空污衛星跟全球同步,可更清楚瞭解空氣污染細部資料、境外傳送至本地污染源,也將在全球、亞洲地區扮演重要角色,希望未來這幾年能發射一顆空氣品質的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