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手機循環率15% 業者未達標 環境部要罰了

規劃「應標示分類回收標誌之行動電話製造、輸入業者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要求業者應設置回收設施、協助民衆銷燬資料及提供回收廢行動電話優惠,如未在2025年達15%的「循環率」目標及2030年達30%目標,最重可處15萬元罰鍰,預計從明年1月1日上路。(林良齊攝)

據統計,我國手機去年回收率僅12%,較其他廢棄物回收率偏低,環境部調查認爲,因手機體積小、購買價格高、儲存大量個人資訊等因而不願回收,規劃「應標示分類回收標誌之行動電話製造、輸入業者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要求業者應設置回收設施、協助民衆銷燬資料及提供回收廢行動電話優惠,如未在2025年達15%的「循環率」目標及2030年達30%目標,最重可處15萬元罰鍰,預計從明年1月1日上路。

行動電話在臺灣年銷售超過600萬臺,消費者於汰換後常會囤積在家中或因爲擔心個資外泄而未進行回收,但行動電話內含有包括貴金屬及稀有金屬等70餘種元素,如果交付正確回收管道,可使稀缺資源能循環再生。

中原大學環工系教授王雅玢表示,環保署曾在2021年及2022年推動相關計劃,讓當年的手機回收率有明顯增長,但仍難突破15%門檻,原因主要爲回收管道不清楚、手機具有紀念功能等,但手機業者應延伸企業社會責任,與相關業者合作、提供回收優惠,也提升企業形象。

有業者在今天舉行的研商會希望可以與其他責任業者一樣繳交清除處理費;有業者表示,循環率計算由「回收及循環服務總數量」相關,而「維修」也屬循環服務一環,如果一臺手機維修多次那要如何計算循環率等。?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王嶽斌說,目前不希望業者僅繳交清除處理費就好,而是要建立「循環經濟」模式,針對外界更期待如綠色設計、再生料等納入法規中,目前資源回收再利用法授權並不明確,期待未來能夠通過「資源循環促進法」,將納入更多外界意見後再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