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真跑了

文\熊貓的熊

潘石屹,這下真跑了。

9月7日午間,SOHO中國公告稱,潘石屹辭去公司董事會主席、提名委員會主席和ESG委員會主席職務;潘張欣辭去公司CEO職務。

此次人事變動發生後,儘管SOHO中國的實際控制人並沒有變化,但潘、張二人從董事長和CEO的位置上退下來,轉向“藝術和慈善事業”,也意味着SOHO中國屬於潘石屹、張欣的時代結束了。

縱橫地產江湖三十年,潘石屹從一個活躍的地產明星,到跑路爭議纏身,現在終於急流勇退、隱入塵埃,有了一個了斷。

01

這幾年來,潘石屹的要跑路、要“潤”的傳言一直甚囂塵上。

而傳言背後,SOHO中國的業務版圖一直在持續收縮。尤其是去年,SOHO中國和黑石集團私有化交易,一度讓潘石屹離撤退成功只差最後一步。

2021年6月,黑石集團宣佈收購SOHO中國全部股份,收購價格爲每股5港元,總額236.58億港元。但此次交易很快遭到了市場監管部門的反壟斷立案審查,三個月後收購終止。

SOHO中國畢竟是一筆數百億的龐大資產,面對私有化交易的失敗,急於套現離場的潘石屹並沒有放棄,而是將甩賣的方式,從整體打包改成了拆分零售。

今年3月,SOHO中國開啓七折賣房,覆蓋銀河SOHO、三里屯SOHO、SOHO東海廣場等,不少是位於核心地段的資產。

在僅僅展示半年內容的微博上,潘石屹關於此事的廣告依然可見。轉發“#SOHO中國七折賣房要求全款#”的媒體報道時,他像甩賣商品的超市老闆一樣,寫下四個字:歡迎購買!

而回顧過去數年,潘石屹變賣資產的動作,遠遠不止於此。

自從2012年宣佈轉型,不做銷售只做自持物業後,從地產大亨變身“包租公”的潘石屹,就陸陸續續將資產打包上貨架。有數據統計,從2014年至今,潘石屹已累計套現超350億元。

潘張夫婦二人,一邊在國內賣賣賣,一邊在國外買買買。紐約曼哈頓廣場旁的港務局長途巴士站辦公大樓,曼哈頓公園大道廣場、美國通用汽車大廈的股權,等等。

據說,這些海外資產和他們給兒子買的聯排別墅距離十分近,“基本開車不會超過半個小時”。

對於跑路的傳言,潘石屹曾憤怒地駁斥道,“請問我們往哪裡跑?我的護照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我能往哪裡跑”?

潘石屹到底有沒有轉移資產,跑路去海外逍遙的動機,現在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當他從SOHO中國的帥位上歸隱時,他的後顧之憂確實少了很多。

02

潘石屹的大撤退,在他的創業經歷上,其實也有一些伏筆可循。

在上個世紀90年代,潘石屹和王功權、馮侖、劉軍、王啓富、易小迪一起,在海南共同創建了海南萬通,開啓了“萬通六君子”的地產創業故事。

潘石屹在海南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經歷海南房地產的泡沫,也讓他對這個行業的風險性有了直觀的感受。

所以2007年SOHO中國上市時,雖然一度創造了亞洲最大的商業地產IPO紀錄,但潘石屹沒有像前幾年的地產商那樣,瘋狂無度地跨界擴張,朝着萬億帝國進發。

在房地產還是處在黃金年代,還是有很強的造富效應的2012年,SOHO中國就開始了謹慎收縮,告別銷售,做自持物業,幹起純粹收租的生意。

在潘石屹看來,“拿地—開發—銷售”的地產商業模式,早就面臨着天花板了。他甚至在2014年就“春江水暖鴨先知”地很出了那句極富爭議的預言:

“中國房地產是泰坦尼克號,就要撞到冰山。撞到之後,不但是房地產行業的風險,更大的是金融行業的風險。”

當然,率先看到冰山的潘石屹,即便想努力擺正SOHO中國這艘大船的航向,依然是徒勞。只收租不賣房的SOHO中國,這些年的業績一路走低,營業額只有巔峰期的十分之一。

輕資產的“包租公”生意,依然太慘了,以至於潘石屹曾大吐苦水,“在北京這樣的城市,SOHO中國的租金回報率不到3%,但銀行貸款的資金成本超過了4%”。

疫情之下,今年上半年,SOHO中國投資物業的平均出租率下降至約80%。作爲信奉“低價買入、高價售出”投資邏輯的商人,如果給不了可觀的商業回報,那潘石屹自然沒有什麼留戀的了。

更何況,這兩年的SOHO中國,一直麻煩不斷。今年7月,公司首席財務官因涉嫌內幕交易被調查,今年3月,旗下15家物業管理公司因加收電費等違法行爲被處罰款1.15億元……

不過,拋開個人的爭議不談,從事業的角度看,風險意識更強、更懂得如何避險的潘石屹,要好過許家印、姚振華等一干地產大佬。

潘石屹沒有撞向冰山,不需要面對一個商業帝國崩盤的爛攤子,他還有一筆龐大的資產可以套現,這至少讓他可以更體面地撤離。

03

作爲一個地產商人,潘石屹身上卻有着太多的標籤,他的隱退不僅是一種商業層面的妥協,背後還有另一條暗線。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潘石屹是地產界最具話題度的人,他不像一個埋頭苦幹的企業家,而更像是一個吸引眼球的明星、網紅,或者說是“最有娛樂精神的地產商”。

這種自帶流量的能見度和C位感,源於潘石屹過剩的表演慾和表達欲。在SOHO中國最高光的那些年,潘石屹拍電影,做主持人,寫書,跨界遊走在各個領域。

在那檔在優酷播出的《老友記之Mr.Pan》的脫口秀欄目裡,潘石屹侃侃而談,以聊天對話的形式,暢談經濟、人文,乃至在今天看來有些敏感的社會和時事話題。

在微博上,他更是活得像一個“網絡大V”。相信不少人都還記得,當年潘石屹和北京環保局原副局長關於PM2.5有過一場爭論,這一場爭論直接推動了PM2.5概念的普及。

在潘石屹看來,活躍在公共舞臺的炒作和表演,“只是商業需求”。但不可否認,對轉型期的社會熱點話題的關注,讓他身上有了超越普通企業家的“公知”屬性。

站在輿論舞臺中央,潘石屹的一些言行也被放大。比如調侃喬布斯去世,再如給哈佛、耶魯捐款,被指是給自己的孩子兌換入學資格,疫情不給國內捐款,直到今天這還是很多人炮轟他的把柄。

輿論水溫變化之後,一個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潘石屹,漸漸浮出水面。

當然,當一名口無遮攔的地產明星,更大的危險未必來自於輿論層面。尤其是當國內賣、海外買的投資佈局和政策風向不吻合時,箇中的危險,絕非他那張招牌式的笑臉能輕易化解。

所以,在SOHO中國業務收縮這些年,潘石屹也剋制了許多,他不再像以往那樣肆無忌憚的發言,而是努力壓制自己的表演慾和表達欲,讓自己低調起來,悄無聲息地完成資產騰挪。

之前,潘石屹曾公開表示,“害怕微博的人都是膽小鬼”,這就像他用“潘幣”自嘲式地化解喬布斯話題爭議一樣,但如今潘石屹早已關閉了微博的評論,慢慢消失在大衆視野之外。

現在的潘石屹,每一次重新出鏡的機會,不是在甩賣,就是在套現,潘石屹活躍在公共輿論場的唯一新聞,也只剩下他要跑路了這一話題。

多年前,面對媒體“你對自己人生的成長如何形容”的提問,潘石屹回答道:

可以用三種小動物形容:小時候是駱駝,跟着別人走,沒有自己的方向和主見,自己也沒有決策的能力和決策權;第二階段是獅子,有了決策權,爭強好勝,總想做獸中之王;最後一個階段是嬰兒,順其自然,圓潤,謙卑,低下,順從上天的意願……

就像電影《返老還童》(又名 《本傑明·巴頓奇事》)的電影所展示的那樣,潘石屹也許真的到了嬰兒階段,“謙卑,低下,順從上天”。總之,沒有鋒芒,徹底收斂起來。

從高調做事到低調生存,從驕縱到順從,一個精明的商人,現在想要佛系的落袋爲安,這是潘石屹大逃離的暗線。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它隱藏着一代企業家對風險、風向的判斷。在某種意義上,大變局中的潘石屹,在更強大的時代力量面前,終究還是跑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