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長江迴應直播賣酒稱灌醉茅臺董事長拿到定價:沒說過這話,我沒有賺一分錢

近日,有媒體報道,潘長江在直播中聲稱自己昨晚灌醉茅臺董事長籤合同拿定價權一事引發網友熱議。

潘長江直播賣茅臺

報道稱,潘長江在直播中說:“我和茅臺董事長認識十幾年了,昨晚我把他灌醉了,讓他籤合同給我定價權。”

他一邊說着,一邊催促觀衆下單,“這款茅臺虎年生肖酒,酒廠肯定要虧錢的,市場價一直4萬多(一箱),我2萬多就賣。”“這種酒一年只生產一次,喝一瓶少一瓶,非常有收藏價值!”

據封面新聞報道,潘長江對此迴應道,“給我也看懵了,我從來沒說過,什麼我跟茅臺董事長几十年老朋友了,我們喝酒喝醉了,完了他如何如何……,我沒有這個話。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誹謗”。

他表示,團隊特地回看了視頻,確定沒說過這樣的話。平臺直播賣的所有產品是經過審覈的,定價也是合作供應商直接和平臺報的。“潘叔可以保證,在直播間賣茅臺都是零佣金給大家謀福利,沒有賺一分錢”。

潘長江/資料圖

延伸閱讀

好笑嗎?茅臺董事長被潘長江“灌醉”了

潘長江/資料圖

3·15這天,潘長江一場涉嫌虛假宣傳的直播視頻衝上熱搜。

3月初的一場酒水專場直播中,潘長江推銷茅臺虎年生肖酒,稱“我和茅臺董事長認識十幾年了,昨晚我把他灌醉了,讓他籤合同給我定價權。”

對此,茅臺迴應稱,上述宣傳不屬實。

一位接近茅臺的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發出靈魂一問,“現在直播賣酒,都這麼沒底線了嗎?”

“將喜劇進行到底……愛咋咋地”,潘長江這句個性簽名形容他的直播事業頗爲合適。他不僅把直播演成了一出喜劇,面對一片罵聲,他還表現出了“愛咋咋地”的無所畏懼。

01

叔是長江

作爲老一輩知名度頗高的喜劇演員,潘長江硬生生把他的觀衆緣,消耗得所剩無幾。

猶記當年,潘長江在直播中對帶貨翻車的《小兵張嘎》主演謝孟偉說,“網上的東西都是虛擬的,我怕你把握不住啊孩子,因爲這裡水很深……”。

“我告訴你嘎子,只要你不需要在這個平臺賺錢,那你就活得很開心很快樂!”

潘長江與謝孟偉成就一段“潘嘎之交”的佳話

後來,潘長江自己開始了酒類產品直播帶貨,成就一段“潘嘎之交”的佳話。

潘長江的親身實踐,讓觀衆明白了水確實挺深。

“灌醉茅臺董事長獲得定價權”的這款虎年生肖酒,潘長江直播間一瓶賣4799元,“市場價一直4萬多(一箱6瓶),我2萬多就賣”。一查,該酒市場價一瓶4500元,比他直播間還低了近300元。

潘長江直播賣茅臺

另一款酒,號稱原價九萬九一瓶,潘長江直播間稱只賣一萬九。當時,他滿嘴火車跑得太快停不下來,蹦了一句“酒蓋一顆鑽石就值百萬”,嚇得旁邊工作人員趕緊澄清“不能這麼說”。

酒蓋上的“鑽石”

有網友留言,他的直播間“比小品還好看”。潘長江倒是不以爲意,每次吆喝得更起勁。

潘長江直播賣酒

一名網友模仿潘長江語氣,毫不客氣地戲謔道,

“嘎子,這裡水很深,但是叔不怕,因爲叔是長江。”

02

信譽賭注

到潘長江直播間的觀衆,要麼是去“看小品”、湊個熱鬧,要麼確實是信任他。

對於前者,他曾幾次惱怒,聲稱要把沒付款的人清了,說他們“佔着茅坑不拉屎”。

潘長江

潘長江語出驚人也不是第一次。除了灌醉茅臺董事長,潘長江還說,“大家要相信潘叔,我也不會讓你們失望,爲了把價格打下來,我自己也在裡面墊了一點錢,這個價格只有潘叔直播間纔有,趕緊下單。”

自己墊錢賣?這是收智商稅嗎?

儘管極盡誇張,總是有人爲“潘長江”這張臉買單。

一張廣泛流傳的2021年4月直播帶貨排行榜上,潘長江以8000萬成交金額位居第46名。

網傳2021年4月直播帶貨排行榜

那位接近茅臺的人士回得好,“都這麼沒底線了嗎?”

願意豁出臉面的藝人明星還真不少。

《還珠格格》裡的皇阿瑪張鐵林就是一例。2022年1月,張鐵林在直播間的表現,引起罵聲一片。

他說,“這個福,是我花了很長時間一幅一幅寫的。這幅限量、真跡、珍藏版的皇阿瑪送的迎春福,再合適不過了。”

原價10萬元一幅,“友情價”賣給觀衆,只要1688元。

張鐵林賣福字

這種拿明星信用和名譽做賭注的遊戲,誰信,誰就輸了。

你輸的是錢,明星輸的是臉。

03

管好自己的臉

明星,最好還是要管好自己的臉。

這年頭,塌房的明星越來越多。躲過偷稅漏稅風波、躲過私生活指控,可一旦進了直播間,就很難毫無爭議地走出來。

管好屏幕前的這張臉,比任何時候都艱難。早期積累了一定觀衆緣的老藝術家,偏偏栽在這上頭。他們有自己的理由——“德藝雙馨”這四個字,能當飯吃嗎?

明星並非不能帶貨,誰都要吃飯。觀衆反感的是,吃相難看。信口胡說,誇大宣傳,張牙舞爪,只令人生厭。

這也不僅是私德問題,更是在法律邊緣試探。國家廣電總局已發通知,明確指出:網絡視聽電子商務直播節目和廣告節目用語要文明、規範,不得誇大其辭,不得欺詐和誤導消費者。

若真追究起來,就是“長江”也擋不住啊。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