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政壇密集訪中爲何而來? 陸專家精闢解析

大陸專家分析歐洲領導人密集訪中爲何而來。(新華社)

觀察者網7日報導,歐洲政壇正掀起一陣「訪中熱潮」。去年11月以來,德國總理蕭茲、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西班牙首相桑傑士先後開啓「中國行」。這兩天,法國總統馬克宏和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也連袂訪中。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深度解讀。歐洲領導人爲何而來?有何主要任務行程?未來中歐關係和中法關係如何發展?在俄烏衝突延宕升級之際,對衝突解決有何推動作用?

馮仲平說,馬克宏訪中喊上範德賴恩,「這體現出馬克宏在外交上的靈活性。」「一方面是想擡高法國的地位,體現法國在歐盟內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是想讓中國看到歐洲國家之間、歐盟委員會及各成員國之間的團結合作。」至於兩人訪華目的,側重點不同,兩人在經貿和俄烏問題上想法相同。「都想促進中歐╱中法的經貿合作,都希望推動中國在俄烏問題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王義桅表示:「他們反覆強調『同行不同訪』,說明他們有不同的日程安排。」法國政府現在正處於「內憂外患」當中,馬克宏和範德賴恩同行,是想拉歐盟給自己「墊背」,「好處自己拿,壞處歐盟機構兜底」。「毫無疑問,法國想要抓住中國的機遇,同時也對美國失望。近期,在中國的斡旋下,伊朗和沙烏地和解,這也讓世界感覺到中國的影響力不斷增大。」

在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一週年之際,中國發布《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法方很看重這個立場文件,」崔洪建說,這不是通常意義所說的和平方案,而是一個共同方向。中方把國際社會幾乎所有的重大關切都涵蓋進去,然後拿出來共同討論,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和各方對接。

「這些都是法方和歐方的重大關切。」崔洪建說:「法方認爲中方釋放出積極意願:有意願去幫助事態往緩和的方向走,而並非是他們之前所以爲的那樣置身事外。同時,法方也看到了中方想要通過拿出自己的基本主張來凝聚各方共識,和各方意願對接的現實。」「這讓法方和歐方意識到,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和中方對話甚至合作是有空間的,也是現在促成三方會晤的原因。」

崔洪建認爲,馬克宏此行也希望可以擺脫美國在烏克蘭危機上對於歐洲的控制和主導,他也想找到一種方式讓歐洲的外交發揮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中法、中歐間其實是在尋求中國方式和歐洲方式的對接和合作,這是有合作空間的。」

馮仲平說,「中國正處於一個有利地位,我們和俄烏兩國都保持接觸,並且一直在促談,希望推動事件政治解決。更重要的是,中國不是當事方。法國等歐洲國家儘管想要在外交上發揮作用,但是他們已經卷入太深了。」

崔洪建說:「現在和中國具有同等影響力的大國,可能沒有一方擁有這樣的條件。」中國在對待烏克蘭危機問題上,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

「在人道主義援助方面,中國非常積極,和各方討論如何減少危機的溢出效應。但是在實質性捲入問題上,包括提供武器、實施制裁等,中國堅持自己的原則。這使得俄烏衝突在轉向政治解決方向時,中方最有發言權。」崔洪建特別強調中方的影響力。他說:「中國既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是有核國家,在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上、在反對核戰爭問題上,中國都有優先的發言權。」

「如今,歐盟內部對對華政策的分歧較大,一些親美派呼籲和中國『脫鉤』,還有一些人認識到中歐間有巨大的共同利益,且不認爲中國對歐洲構成所謂挑戰或威脅,希望維繫合作。」崔洪建說,作爲歐盟的負責人,範德賴恩只能在兩者間找平衡,所以她說「拒不『脫鉤』,但是也要降低風險」。

崔洪建認爲,這裡的「風險」具有兩層含義:第一是客觀上各國都要共同應對的風險,比如逆全球化風險、地緣政治衝突帶來的供應鏈、產業鏈的風險、一些國家搞單邊主義帶來的風險等等。

第二是主觀上臆測出的風險。這類風險大多針對中國,其假設前提就是大國都會搞武器化,比如美國前總統川普在任時對歐洲搞的貿易工具化,他們認爲俄羅斯總統普丁搞能源武器化,把能源當作武器收拾歐洲,因此想當然地認爲中國日後也很有可能把市場武器化,限制出口等。這些很多都是主觀上的臆測和聯想,沒有多少現實依據。

因此,崔洪建說:「在去風險問題上,中國要和歐盟說清楚:首先,雙方都面臨相似的風險挑戰,更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其次,批判其主觀臆測和聯想出來的風險,不能說美國那麼做了,或者說歐盟認爲俄羅斯那麼做了,中國就一定會那麼做。相反,中國恰恰是在推進制度型開放和高水準合作。」

他認爲,「今年中歐關係會進入一個高潮,雙方相向而行的意願很強烈。」對於歐洲來說,經濟復甦和地緣政治危機是當前面臨的兩個主要挑戰,而這兩個挑戰又是相互聯繫在一起的。歐洲認爲美國靠不住,而中國經濟的復甦會帶來利益,因此他們需要藉助中國,希望加強同中國的經貿合作。其次,他們要借重中國,在幫助緩和烏克蘭局勢、找到更多政治解決的出路方面,和中國的合作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