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基普·索恩今天和我們聊了聊星際旅行、三體和成都
11月4日上午,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榮譽教授基普·索恩做客在成都舉行的2024騰訊科學WE大會,與天體物理學家張雙南教授、導演郭帆以及青年科學愛好者們漫談科學與藝術,隨後,基普·索恩接受了專訪。他爲成都青年寫下寄語,“希望能再來成都走一走”。
作爲理論物理學界的領軍人物,基普·索恩對引力波觀測有着重大貢獻。他拓展了物理學的邊界,探索了可穿越蟲洞作爲時間機器的可能性,併爲多部科幻作品提供了科學指導,其中包括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著名電影《星際穿越》和《信條》。
▲基普·索恩與科學愛好者們合影
時間旅行、星際旅行、虛擬現實,都是科幻作品熱衷於探討的領域,也是廣大科學愛好者、科幻愛好者們關注的話題。關於星際旅行,基普·索恩認爲,代際飛船的發展並不迅速,近期是無法實現的,人類可以先嚐試去一些比較近的星球、星系。人類需要這種想象力,需要把目光放得長遠,需要技術的發展,需要找到新的理論。但目前做這方面技術的人實際並不多,或者只是關注那些能夠成功的技術,“我也想鼓勵我們的學生,把目光放長遠一點,想一下遙遠的未來會發生什麼。”
來到中國聊科幻,繞不開的則是《三體》。對此,基普·索恩介紹,因爲年事已高,他大腦運轉的速度變慢,必須更“聚焦”才能享受閱讀,因此他不怎麼讀書了。但是,他依然在去年閱讀了《三體》,“我非常喜歡《三體》,它是非凡的作品,可能是我這輩子閱讀過的前三的作品。”大會主持人將基普·索恩對《三體》的評價轉述給了劉慈欣,據稱後者像小孩一樣開心,說這是莫大的榮耀。
▲基普·索恩
2017年10月3日,基普·索恩因其在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LIGO科學合作組織成立於1997年,是一個主要研究引力波的科學家組織。成功探測引力波背後,也有一份中國力量。2009年,清華大學被LIGO科學合作組織(LSC)接受爲正式成員,清華大學研究團隊着重應用先進計算技術提高引力波數據分析的速度和效率,參與了LSC引力波暴和數據分析軟件等相關研究。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也加入了LIGO科學合作組織。張雙南表示,LIGO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國際合作項目,未來中國會在其中體現更多的作用。
基普·索恩還與記者聊了他的好奇心以及他對體育的熱愛,他說好奇心和體育是他保持年輕的秘訣。84歲高齡的他,的確精神抖擻、思維敏捷。記者看到他十分具有親和力,對待那些找他簽名的成都青年,他總不吝嗇筆墨,常常一寫就是一整頁的寄語。
專訪的最後,他告訴記者:“我在成都的時間很短,但印象很好,我喜歡周邊的自然風光,這應該也是我最喜歡的中國城市。成都有很多廣闊的戶外空間,希望下次有機會,能夠再來成都走一走。”
11月4日,騰訊科學WE大會科學家沙龍舉辦,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李德生帶領諾貝爾獎得主、挪威科技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梅-布里特·莫澤,哈佛大學生物啓發工程懷斯研究所所長唐納德·英格伯等人,來到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參觀並進行了一場科學家“跨界”對話。
穿過綠樹環繞的林蔭小道,科學家們來到大熊貓的家。此刻正好是“滾滾”們的飯點,飼養員將新鮮的竹子和竹筍“藏”在獸舍內,只見起牀遛彎的“滾滾”毫不費勁就找到藏食點,隨後用鼻子嗅了嗅,再用“手”將竹子掰扯開,開始大口“炫飯”。
“太可愛了,大熊貓的視力好嗎?”嘉賓們一邊拍照一邊提出疑惑。李德生解釋,大熊貓的視力並不好,不過“它們擁有一定的色彩識別能力,並且嗅覺非常靈敏。在挑選美食方面,它們能用視覺區分新鮮、色彩明豔的竹子,同時用嗅覺挑選自己喜歡的竹子。”
大熊貓在野外是如何導航的?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學。科學家們對大熊貓的生活習性、種羣保護等充滿好奇。在隨後的“跨界”對話中,梅-布里特·莫澤教授從她研究的神經科學領域率先提問。她表示,人類大腦裡的“GPS”,讓人類更好地記住特定地點、理解在空間中的位置、監測移動速度等,那麼“大熊貓在野外是如何導航的?”
對此,李德生介紹,大熊貓通過其獨特的生存技能去判斷地形地貌,包括尋找水源、食物等。“它們的嗅覺非常靈敏,會通過嗅覺挑選它們喜歡的竹子。”同時,大熊貓的領地意識非常強,它們通常會將生殖腺分泌物,比如尿液,塗抹在樹幹上用來標記領地,有時也通過這種方式留下自己的信號標記,吸引配偶。“成年大熊貓會在領地範圍內進行標記,以此警告其他路過的大熊貓。”
至於梅-布里特·莫澤教授關心的“雄性大熊貓的海馬體發達程度是否高於雌性大熊貓”這一問題,李德生坦言,在該領域目前沒有深入研究,“但昨天聽了教授在騰訊科學WE大會上關於海馬體功能、大腦GPS等相關研究分享,我很受啓發。如果有機會,願意與教授的團隊開展相關領域合作,爲保護大熊貓做出努力。”
唐納德·英格伯教授關注大熊貓的健康研究。“今天感受了大熊貓的居住環境,這裡非常漂亮。看到大家都很愛大熊貓。特別是飼養員喚大熊貓的名字時,它們能給出迴應,這說明大熊貓對飼養員非常信任。”他接着說,自己的團隊開發出集成大腦、心臟、腸道、肝臟和腎臟等多個器官芯片的“人體芯片”,這些突破將使藥物開發過程更快速、更經濟。
大熊貓野外種羣數量近1900只
現場播放了一段大熊貓視頻,邀請科學家們通過觀察找出視頻中一隻特別的熊貓。據介紹,這隻出現在視頻中特別的熊貓,正是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指導下,騰訊與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聯合研發的全球首隻“全真大熊貓”,基於遊戲科技超高清數字還原了大熊貓皮膚肌體及200多萬根毛髮,並以臥龍保護區爲原型,打造了25000平方米包含79種植物的數字棲息地。
“‘全真大熊貓’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能夠讓大家更加直觀地瞭解大熊貓的保護和研究。”李德生介紹,大熊貓保護是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的,通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大熊貓野外種羣數從過去不到1000只,壯大到現在將近1900只。圈養的大熊貓也從早期的6只,壯大到現在超700只。”他表示,希望通過科普大熊貓保護,讓更多人加入其中,“讓大熊貓能快樂成長”。
原標題:諾獎得主基普·索恩今天和我們聊了聊星際旅行、三體和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