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手爐
暖手爐(作者提供)
去骨董店尋找暖手爐,並非甚麼福至心靈的突發奇想,而是特地央請住在當地的朋友帶我去找,準備買來送給兩個女兒的驚喜禮物。
當時,大陸製播的清宮劇正風靡臺灣,先是吳奇隆與劉詩詩主演的《步步驚心》,緊接着是陳建斌與孫儷主演的《後宮甄環傳》。觀衆收視的盛況可比六零年代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雖不能說是家家戶戶,但也相去不遠。
我手上收藏有兩個「暖手爐」,一個是紋銀材質,一個是黃銅材質,那是十來年前去大陸廈門工作時,在廈門大學附近中山路步行街的一家骨董店買的,只記得不便宜,但到底多少錢?早已忘得一乾二淨。
《步步驚心》是訴說一名白領女子張曉因爲意外事故,從現代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間,變成滿族女子瑪爾泰.若曦。由於她來自後世,深知當朝歷史中所有相關人物的命運,理智上想置身事外,卻因爲與阿哥們亦師亦友的深厚交情而不忍離棄,最後身不由己地捲入「九王奪嫡」的紛爭,雖然費盡心力地想要化解四阿哥與八阿哥的鬥爭,非但結果還是一如歷史的宿命,她也因與四阿哥彼此間的誤會,斲傷感情,身心受創,最後在絕望中香消玉殞。
劇中若曦不同於當代女性保守封閉,個性活潑大方,反而深受阿哥們喜愛。她仰慕姊夫八阿哥溫文儒雅、風度翩翩的風範,其姊卻因心有所屬與其貌合神離,她由憐而生愛,奈何八阿哥無意放棄追求皇位爭奪,終至落敗的命運。後來她又因爲抗旨拒婚,遭康熙帝重罰,而四阿哥(後來的雍正皇帝)默默守護與數次捨命相救的情誼,讓她決定一生愛相隨,只可惜兩人因爲誤會而分手,若曦隨即病故,雍正也爲之抱憾終生。
若曦、八阿哥與四阿哥的感情糾葛,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其中又與四阿哥兩人情深虐戀的情節,讓觀衆的情緒隨着劇情起伏,糾心不捨。
《步步驚心》播完之後,青年男女,圈粉一堆。男的不是八爺(八阿哥)就是四爺(四阿哥),女的幾乎人人都是活潑大方又堅強的若曦,而我們家也不能免俗的多了兩個若曦,直到隨後的《後宮甄環傳》開播,才轉移了姊妹倆的注意力,若曦也就自然消失了。
《後宮甄環傳》則是開創宮鬥劇的先河,劇裡妃嬪、太監、宮女們爲了爭寵,手段、權謀盡出,彼此間合縱連橫、欺瞞狡詐、威脅利誘、甚至構陷害命有之。將宮闈裡不爲人知的矛盾衝突、爾虞我詐,赤裸裸的呈現在庶民百姓面前,充分滿足了小老百姓對皇家的好奇與窺視慾望。
《步步驚心》與《後宮甄環傳》兩部劇的收視率,先後席捲全臺灣,造成轟動,尤其是《後宮甄環傳》,更是廣受大中華地區觀衆喜愛。
話說《後宮甄環傳》,它不僅是宮鬥劇的先河也是女力的展現,劇中人物對白雋永,深富厚實的文化底蘊,加上精緻華麗的清朝服裝,精美考究的首飾穿搭,令人目不暇給。雖然整齣劇是圍着雍正皇帝打轉,但劇裡諸多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感情糾葛、殘酷鬥爭,十足貼近現代職場上勾心鬥角的真實人性,讓觀劇的大衆有如身歷其境,心有慼慼焉的大呼過癮。
君不見劇裡的妃嬪與格格們,個個明豔動人,雲鬢高攏,綴着華麗珠寶的鈿子上插着各式各樣名貴的髮簪、步搖,腳踩高蹺鞋,手扶婢女,走起路來如風吹擺柳,搖曳生姿,煞是好看。但誰能想像得到,深宮中人笑靨如花、金玉其表的背後,卻是爾虞我詐、殺聲隆隆。人跟人之間的互信幾乎蕩然無存,殘酷現實與美好想像的衝突,在在都證明了誰的權謀詐術高明,誰就能在殘酷的現實中贏得勝利。
一時間,只要家裡有看劇的青年男女,男的不是成了「阿哥」,就是「貝勒爺」;女的不是說自己是「哀家」,不然就是「本宮」。因此,不管是在職場、在學校還是家裡,大夥兒多多少少都會選個劇情,即興的演上那麼一出,而且默契十足。加上,劇中臺詞金句連連,例如:
「賤人就是矯情,裝模作樣勾引皇上…...。」
「別人幫妳,那是情分;不幫妳,那是本分。」
「再冷,也不應該拿別人的血來暖自己。」讓人回味再三,扮演後宮甄環傳的角色,幾乎成了全民運動。
不過,劇裡面這些勾心鬥角,彎彎繞繞的情節,我家女兒或許還是學生、年紀又輕之故,一點兒都不感興趣。她們倆只對劇中人物的造型、漂亮的服裝、華麗而不俗的首飾感興趣。一路津津有味地點評着劇中人物扮相的美醜,衣着穿搭的好壞,專業得像選美比賽裡的評審。
劇情來到了冬天時節,大雪紛飛,層樓疊榭的皇宮一片銀白,粉妝玉琢,如夢如幻。只見宮裡的後、妃、嬪、格格,甚至那些服侍娘娘、主子、小主的美婢們,相約結伴至御花園賞梅、賞雪。真個是,衣香鬢影、珠圍翠繞,好不熱鬧。個個是光鮮亮麗,爭奇鬥豔,自然是無庸置疑。最特別的是爲了保暖,把左右手一起穿在色彩繽紛的暖手筒裡,要不就是在手掌心握個秀氣又典雅的暖手爐。
我的兩個女兒,對劇中衆姝手捧暖手爐,賞花賞雪,閒話家常,一幅輕鬆自在,氣質優雅的模樣羨慕不已。於是,自己動手DIY用布丁杯權充暖手爐,再在杯身兩側各鑽個洞,穿過塑膠繩當作提把,然後把布丁杯捧在手心裡,還真是有模有樣的。有事沒事,不是捧着暖手爐,就是雙手套個暖手筒,扮演着各種角色。剛開始還稱我爲皇上,稱她們母親爲太后娘娘,然後自稱臣妾;要不就是相互小主長、小主短的叫個沒完。聞言,我們差點沒昏倒,這些稱謂豈只是亂了套,根本是讓人哭笑不得。
我只好正經八百的說道:「妳們就算演戲也得先把輩分搞清楚才行,不然被同學聽到,會笑掉人家大牙。我是『皇阿瑪』,媽媽是『額娘』,妳們是『格格』就是公主,身分千萬不要弄錯了。臣妾是皇帝的妃嬪,她們會自稱『本宮』,彼此間則以姐妹相稱,不會互稱『小主』,小主是侍候的婢女叫的。」。
小孩子心性,天馬行空,前一下子是格格,後一下子立馬變成妃嬪。但不管是格格或妃嬪,反正演戲嘛,想演甚麼都可以。只不過,看她們兩姊妹各自捧着布丁杯對戲時,說多寒磣,就有多寒磣。當下,我就決定下次去大陸出差時,一定要給她們各買一個正宗高檔的暖手爐,不然拿個布丁杯當暖手爐,哪有半點尊貴的格格樣兒,怎麼看都像丐幫小乞兒。
去骨董店找暖手爐,當然不是買仿製的新品,我是抱着尋寶與收藏的心態去找,只要跟老東西有緣,說不定會讓我找到又美又合適的東西。
不久後,我去廈門出差,如願的找到一銀一銅,兩支外型古拙、雕工細緻的暖手爐。回家後,兩姊妹知道我買了暖手爐給她們當禮物,高興得合不攏嘴,急急忙忙拆了包裝,看到暖手爐的當下,眼睛都發亮,因爲她們知道愛收骨董的老爸,買的一定是好東西。而且如我所料,姊姊挑了銅爐,妹妹選了銀爐。
有了真正的暖手爐,她們姊妹倆對起戲來,生動自然,宛如明日之星。爲了發揮暖手爐真正的功用,我還特地去買了一包木炭,要用的時候,取出個三五塊,先在瓦斯爐上燒紅放入爐中,爐身再用錦囊袋套上,防止過熱燙手。只是沒想到,讀小學的小女兒竟然帶到學校去獻寶,造成全班轟動不說,還累得班上其他同學的家長,因爲小孩吵着要買骨董暖手爐而頭痛不已。爲此,班導師還特地打電話到家裡抱怨了一番,要我們不要過分寵溺孩子。
如今宮鬥劇熱潮已過,女兒也已長大,姊妹倆相見時,偶而還會互以「本宮」自稱,只是似乎壓根兒已經忘記,她們曾一天到晚掛在嘴邊,有事沒事就叫的「皇阿瑪」與「額娘」了。有時,真想跟她們說:「偶而叫個幾聲『皇阿瑪』、『額娘』之類的話,讓我們也開心一下。」
至於,兩姊妹當時愛不釋手的暖手爐,早已棄之如敝屣,隨手擺在她們房間的書架上,只差沒當廢棄物扔掉。
好在,當年我買暖手爐是以收藏古物的心情購入,雖然所費不貲,但畢竟是老東西,底蘊十足,就算隨手擺在書櫥裡,看起來依然是古意盎然,不減其風華。
注:暖手爐又稱捧爐、袖爐、火籠。源於隋唐,盛行於明清。民國以後被白金懷爐取代而沒落,漸次的從市場消失。現今的收藏品裡,屬於冷門的「雜項類」,收藏的人不多。
(本文摘自《靈與肉》一書,聯合文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