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演員自曝身世全網熱議:一個女人能否幸福,在於看穿這個謊言

某站上有一個很火的脫口秀,一個女演員笑稱自己是“計劃生育的法外狂徒”。

她說在計劃生育的年代,做了絕育手術的媽媽,八年後生下了她,出生證明填了:醫療事故;

家人想要把她給送出去,但卻因爲那個年代重男輕女,她只好被“閒置”在家;

整場節目爆梗不斷,一度火上熱搜。

網友的評論卻很扎心:

“笑着笑着就想流淚了,走到人前來說自己的故事,人後看不見的地方這一路走來該多麼艱難”;

“女性的悲劇雖然用幽默的方式表現出來,但還是難掩殘忍的的底色”;

“喜劇的內核果然是悲劇”。

更扎心的是在那個時代無數不被期待來到這個世上的女性,又在不被愛的環境下長大;

直至今日,甚至都持續經歷着人生的苦難與酸楚。

“生而爲女,我很抱歉”

前幾天去朋友M家聚會,聊天的過程中,得知她最近愛上了吃酸黃瓜。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甄嬛傳裡“求子而不得”的華妃娘娘。

“聽說酸黃瓜可以營造鹼性的身體環境,有利於生男孩。”另一個朋友說。

大家問M是不是打算生二胎,她嘆了口氣說倒:“我是真的不想再生了,我生孩子受的罪你們又不是不知道,但最近確實是在備孕呢。”

朋友M第一胎選的剖腹產,但月子坐的不好,每逢陰雨天,刀口都會又疼又癢,苦不堪言。

每次發作,她都會在羣裡和大家傾訴,生孩子有多不容易,她再也不要生了。

好不容易孩子大了些,經過調養,傷口也好多了,她卻又開始備孕,想要生二胎。

看着擺在桌上的酸黃瓜,有好奇的朋友嚐了一口,酸的眉頭都皺在了一起,但朋友M卻像品嚐珍饈一樣,一會就吃完了一根。

大家看她對酸黃瓜的迷戀的那個勁兒,很難讓人不聯想到想生男孩的華妃娘娘。即使她知道這不一定有科學依據。

朋友的第一胎是個女兒,現在在朋友的公婆那裡養着。

聚會上,朋友把小姑娘的近照給我們看,說半個月沒見,孩子又長高了點,扎着兩個小辮子的樣子,看的人心軟軟的。

“你現在也沒工作,身體也恢復的差不多,幹嘛不把孩子放在身邊呀?”

“我怕我帶不好孩子,而且我公公婆婆喜歡孩子呀,老兩口沒事幹,還是讓她跟着爺爺奶奶吧。”

朋友M一邊說,一邊翻着相冊,給大家展示爺爺奶奶帶着孩子在公園玩耍的照片。

明明自己有時間陪伴孩子,也有能力照顧孩子,但一提到接回孩子,朋友M就表現的很難爲情。

結合酸黃瓜的事件,我們不禁疑惑:“難道是你婆家逼你生二胎?還霸佔着女兒強迫你?”

看着大家義憤填膺,馬上要衝出去的樣子,朋友這才說出實情。

其實,不是婆家想要讓她生二胎,而是她媽媽想要讓她生二胎,她媽媽覺得:

沒有兒子在婆家沒有地位,害怕她被婆家嫌棄,所以給她出主意,可以吃酸黃瓜備孕。

聽到這裡,我恍然大悟,M寧願忍着剖腹產的身體損傷,還要堅持備孕;明明想念女兒,但卻不願意女兒在身邊;還有接受媽媽的意見,一定要生個兒子纔有安全感。

這種種表現,其實都源自於她潛意識裡對女性身份的不認同,而這種不認同又代際遺傳她的媽媽。

她們是受害者,但因爲沒有覺察和看見這種模式,不小心又成爲了傷害自己和女兒的“加害者”。

不被期待不被愛,認同就很難存在

回憶起小時候,M才知道爲什麼會被媽媽的意見所左右。

M小時候在農村家庭,爺爺奶奶特別想要個孫子,但母親接連生了兩個都是閨女,到第三胎,也就是懷M的時候,村裡人都覺得能生個男娃。

結果M出生時,還是女兒,這引起了奶奶的極度不滿。

也造成了媽媽的極度焦慮,因爲奶奶之前放話說,要是再生不出女兒,就主張父母離婚,讓父親再找一個能生兒子的女人。

在這句話的陰影下,M的到來,擊碎了奶奶的幻想,也讓母親懸着的心徹底涼透。

不被期待的出生,不被愛的匱乏,伴隨M的成長,導致M非常自卑,她常常懷疑自己該不該來到這個世界上。

長此以往,M的潛意識裡會覺得,女孩就是有錯的。

這個潛意識的作用,讓她不願意陪伴自己的女兒,也激發了她寧願忍受身體痛苦也要再生個兒子的強烈願望。

其實當女性對自己身份不認同時,不僅僅表現在親子關係上,更多的是在親密關係裡,以及產生自我價值塑造上的影響。

比如在婚姻裡,總是忍不住要跟男人角逐,要表現的和男人一樣,甚至要超過男人——我一定要比老公更厲害,老公能做到的事情我也可以。

修水管、扛重物、拼命也要掙的比男人多等等,在並非自己擅長或享受的狀態下,去進行一場筋疲力盡的比拼。

在這樣負面情緒的促使下,有的女性還會無意識地通過貶低對方來爲自己抱不平,不自覺打壓另一半,否定另一半。

對女性身份的不認同,在這類女性身上呈現出這樣的矛盾:

明明想要做獨立自主的女人,卻以男人的果敢剛毅爲參考,難以平衡內心男女的兩個部分,一邊呈現出對男性的敵對,一邊有着對男性認同,想要通過打敗對方而成爲對方。

看似想要逃離,實則因糾纏深陷其中,內心最難受的還是她們自己。

而這些不被期待,也沒有好好被愛過的女性,還會有另外一種表現:

一生都在努力證明自己。

比如進入社會後,因爲感受不到家庭的愛,所以每天努力工作賺錢,想早日出人頭地,用事業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我更好了就會有人來愛我了。

在《因爲我是女性》這本書中,作者提出:被媽媽拒絕的女孩會用一生證明自己的價值。

她們的內心仍然被“我不夠好”籠罩,所以要通過外在的光環來證明自己。

而證明的背後,其實是渴求被愛,被看見,被人有所期待。

對女性本身成長而言,最難過的還是這一點:

因爲對女性身份的不認同,讓她們無法施展出自己的女性魅力。

她們傾向於男性化的着裝、髮型、興趣愛好,以表達自己的個性和獨特性;

對留長髮、穿裙子、塗口紅等女性裝扮,內心有着潛意識的羞恥與排斥;

甚至生理期被照顧的時候,還會產生突兀的感激。

但沒有人需要爲性別而道歉,更無需因爲女性身份而羞恥。

每一個成年後的我們,都有機會重新看待自己的存在,每個女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只有學會對自身女性化特質的深度認同和全然接納,才能釋放出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力,活出作爲一名女性的美好與曼妙。

接納自己,與女性的身份相擁

德芬老師說:“當我們真的發揮出女性特有的能量之後,就可以像繁花一樣綻放,活出自己真實、舒服的樣子,相較於從前時代的女性,我們現在是有很棒的資源和環境來綻放自己的。”

那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照顧你的身體,像照顧嬰兒一樣。

認真地去觀照自己的身體的每個部分,可以在洗澡的時候,撫摸它,看見並愛惜自己的女性特質。

也可以時常讓身體浸潤在一個高度柔軟、性感的環境中,比如,柔和的爵士、古典樂,舞蹈,瑜伽……

學會放鬆,而不是每天匆匆忙忙把身體當工具來驅使。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嘗試看見自己的排斥和羞恥,然後通過學習與覺察找到根本原因。

你會發現那都是別人的評價與期待,不是你內心真正的想法,交還給他們。

只有當你真正和自己的身體鏈接,體會自己內在的柔美力量,從內而外的接納自己,你的女性能量纔會流動起來。

你纔會因爲自己是女人而感到喜悅與美好。

我們每個人體內都存在兩種力量:男性力量和女性力量。

只有體內的男性和女性能量是平等互補,相互平衡,我們的內心才能穩定而強大。

每個不被期待長大的女性,內心就像洋蔥一樣,一層之下還有一層,要看到內心最深層的部分,看到自己的脆弱和慕強,然後把它小心翼翼的調動出來,讓它自然流經你的身體。

和那個不被愛的感覺待在一起,同時,正視自己對男性特質的渴望。

只有當我們正確認識男女的不同,平衡內心兩種力量的衝突,才能圓滑的進入親密關係,享受親密關係。

身體是我們最親密的朋友,存儲着我們巨量的信息和資源。

而女性身份蘊藏着我們獨特的魅力,只有真正接納,才能活出愉悅而美好的人生。

你可以通過參加木梵老師的身心綻放體驗營,經由身體的舞動,重新建立與身體的鏈接,調動身體的智慧,重獲愛與被愛的能力。

生命的價值不侷限在男女性別上,而是取決於自己如何對待,學會全然接納,讓生命力量源源不動的流動,祝你活出身爲女性的喜悅。

*本文由張德芬空間主筆團成員創作,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策劃丨李小豆

編輯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