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改名了?新名字已被正式提出,體面又好聽,是什麼?

提到“農民工”一詞,大家腦海裡浮現的是什麼場景?可能是工地裡揮汗如雨的建築工人,也可能是地鐵內衣服髒兮兮侷促站着的清潔工人。“農民工”一詞,多少帶有一點貶義。

雖然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不夠體面,但爲城市煥然一新和繁華璀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隨着時代的進步,人們的認知和觀念也在發生改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農民工”改名了冠以新的稱呼。新名字已被正式提出,體面又好聽,是什麼呢?

一、“農民工”稱呼的由來及變化

隨着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加快,城裡的勞動力無法滿足用工需求。部分人就把目光投向農村,畢竟農村有很多剩餘勞動力。農村的勞作方式爲春耕秋收,農閒時部分農民就應招進城打零工,賺取工錢以貼補家庭。

最初的農民初來乍到,沒文化、沒技術,高大上的體面工作自然輪不到他們。那麼這個城市,最苦、最累、最髒、最差、最危險的活,就落到他們身上。他們大多數人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層,靠體力賺取辛苦酬勞,被城市部分人稱呼爲“農民工”。

“農民工”的數量龐大,當然也有別的稱呼,諸如“打工仔”、“打工妹”“臨時工”等。最初打工仔是由香港傳入,在20世界80年代的深圳及珠三角的外資企業裡,農村來的二十幾歲的男孩和女孩。在這些企業裡打工,被人們稱呼爲“打工仔”“打工妹”。

“進城務工人員”“進城農民工”“城市建設者”等這些都用來形容過進城務工的農民。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階段性的變化。有的稱呼有着少許不屑和疏離,也有着職業歧視、地域歧視、身份歧視。

二、改名爲“新產業工人”

在近年的一場會議上專家提出,要給“農民工”改一個新名字,改爲“新產業工人”。國家對“農民工”這個弱勢羣體給予了足夠高的關注度,更要合法的保障其權益。“新產業工人”這個稱呼沒有歧視意味,也可以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農民工”這個稱呼,極容易讓人想起艱苦的勞動條件和落伍的農村生活。“新工業工人”這個稱呼更中性性,符合時代背景,更符合現代城市羣體的需求。這也表示對他們的尊重,表明了他們在工業化、信息化等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無論稱呼怎樣變,他們爲中國飛速發展作出的貢獻不會變。城市裡的高樓大廈是他們用自己的雙手一磚一瓦建設起來的,清晨的街道是由他們丈量並清掃乾淨。他們在貢獻了巨大的勞動力資源時,還爲中國建築行業、製造業作出了特殊貢獻,使得中國製造業在世界上快速崛起。

作出巨大貢獻時,他們的犧牲也是巨大的。雖然他們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收益,但他們卻不能在父母面前盡孝,不能親自教育子女。在城市裡小心翼翼的生活,血汗錢大部分寄回家裡,心裡的苦和淚又有誰懂?

三、要提高“新產業工人”的待遇

改名字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最關鍵是要解決新產業工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他們的社會待遇和尊重。用工企業要提高工人的工資待遇,政府要投入對新產業工人的技能培訓,法律要完善對新產業工人的保護,加強對違反用工的打擊,爲他們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和權益保障。

在一些特殊工種行業,“新產業工人”的工作環境依然惡劣,職業防護依然很少。在勞動人員密集的行業,如建築業、製造業等,工作強度依然很大,經常加班,工資還沒有提高。改名爲“新產業工人”的同時,也要逐步提高他們的勞動收入和社會地位。

另外,也要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可以提供一些廉租房政策,讓“新產業工人”把孩子和老人接到城市一起生活。也可以打造一些工人打卡地、工人新地標,讓他們在城市裡找到歸屬感。

結語工作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不分高低貴賤,往上數三代大家可能都是農民。無論稱呼是“農民工”還是“新產業工人”,都要對他們有最基本的尊重。以後不要叫錯他們的名字,你覺得還有哪些職業名稱需要重新定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