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養育方式,竟是孩子多動症的風險之源?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一個複雜的話題,有很多因素影響其發展,包括遺傳和基因 - 環境相互作用。但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還有兩個額外的關鍵因素似乎對其發展有重大影響:養育方式和兒童氣質。這兩者在塑造兒童患 ADHD 的風險方面相輔相成。那麼,您如何知曉哪種養育方式最爲有效呢?
在這裡,我們研究兒童氣質、養育方式和 ADHD 之間的聯繫,以及幫助您的孩子管理情緒和類似 ADHD 行爲的最佳方法。
孩子的氣質指的是他們與生俱來、有助於其整體個性的先天特徵,也就是他們的情緒風格以及適應不同情況和環境的方式。
美國兒科學會列出了構成孩子氣質的九個主要特徵:
這些特徵通常會把孩子歸爲三種較爲寬泛的氣質類別之一:隨和、慢熱和具有挑戰性。
一般來說,隨和的孩子快樂、活躍和積極。他們的強度適中,容易適應新人、學校和其他情況或環境,幾乎沒有焦慮。
慢熱的孩子更內斂、善於觀察和冷靜。他們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來適應新情況,在交新朋友或結識新人時可能會害羞。一旦熟悉和舒適,他們就會變得更容易接受。
一個具有挑戰性或“難搞”的兒童非常活躍,偶爾可能會爆發或情緒強烈。他們可能難以適應新環境,比如學校,並且往往有更多的行爲問題。他們通常是愛挑剔的嬰兒,還容易發脾氣。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稱,多動症有三種主要類型,表現出不同的症狀:
多動症類型 症狀 注意力不集中型的多動症 容易分心和健忘,難以集中注意力、組織或完成任務,並且很難遵循指示和對話。 多動衝動型的多動症 坐立不安,過度健談,焦躁不安和衝動。可能經常打斷他人,從他人手中搶東西,隨意插話,不停地跑、跳或爬(通常在較小的兒童中)。 綜合型的多動症 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型和多動衝動型多動症的症狀。
事實上,很難區分您的孩子表現出的是與年齡相符的行爲還是真正的多動症症狀。畢竟,難道每個學齡前兒童都沒有靜坐或集中注意力方面的困難嗎?
關鍵在於看症狀的持續時間——例如,孩子的衝動、多動或無法集中注意力在 7 歲時是否與幼兒時期相同?它是否開始干擾日常生活?雖然許多兒童往往會擺脫類似多動症的行爲,但其他兒童則不會,醫生可以幫助確定多動症是否是原因。
研究表明,兒童氣質和多動症之間可能存在相關性,特別是注意力不集中或表現出高活動水平和強烈情緒反應的兒童。也就是說,氣質本身並不總是多動症的預測因素,因爲遺傳和環境因素也在起作用,包括影響父母和兒童氣質以及育兒方式的基因 - 環境相互作用。
最近發表在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理學研究上的一項縱向研究,歷時近 20 年,研究了兒童氣質、育兒方式和多動症之間的聯繫。研究人員首先評估了 4 個月大嬰兒的氣質,重點關注他們對新事物的反應。
“有這樣一羣有趣的嬰兒,他們喜歡我們擺在其面前的所有新聲音和新景象。他們會微笑、大笑並伸手去抓,”研究的合著者希瑟·亨德森解釋說,她是一位發展心理學家,也是滑鐵盧大學心理學教授和系主任。“我們對觀察我們現在稱之爲‘旺盛’特徵的發展後果非常感興趣。”
充滿活力這一特徵所描述的是那些展現出高能量、情感豐富且興奮的嬰兒。
這項研究旨在通過觀察父母所報告的行爲、親子互動以及兒童的多動症症狀(非診斷性的),來探究具有這種充滿活力特徵的兒童直至 15 歲的發展結果。
最終,他們發現,如果父母採用他們所謂的“指導型”育兒方式,高能量兒童隨着時間的推移多動症症狀會較輕。亨德森博士解釋說,“指導”這個詞並不等同於控制型育兒方式——恰恰相反。
她說:“指導與父母真正給予支持以及提供身體和語言提示來幫助引導他們有關。”(例如,如果他們情緒激動,幫助他們深呼吸。)“指導[意味着]在孩子需要時給予幫助,在他們[變得]失調時保持敏感。”
與育兒的許多其他方面一樣,答案並非如此簡單。同樣重要的是要記住,遺傳以及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極大地影響着您孩子患多動症的風險。無論您的孩子是充滿活力還是較爲內斂,都沒有一種萬能的解決方案。
最終,關鍵在於教導您的孩子如何規範自身行爲,尤其是諸如衝動、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動等與多動症相關的行爲。在孩子年幼時加以引導,他們日後便能更好地應對新的、不同的或有壓力的狀況與環境。
儘管沒有哪種育兒方式能夠抑制多動症,但亨德森博士提出了“支架式”這一總體理念。不妨將其想象成建造房屋——剛開始的時候,您需要支架來支撐一切並賦予其結構。隨着房屋變得越發堅固,支架便會逐漸被拆除。同樣,在育兒方面,所謂支架式教育,是指當孩子學習新技能時,父母爲其提供幫助、指導和構建框架,一旦他們變得更自信,您就退後一步,讓他們自己嘗試(同時在需要時仍提供指導)。
“這裡的整個理念是[孩子]學習如何自我調節和自我管理自身行爲,”亨德森博士解釋說。“這是給孩子身體和言語上的提示,提醒他們要剋制、思考、反思,花點時間,並規劃好要做的事。通過育兒提供這種自我調節的模式,能讓孩子日後更好地自行做到這一點。”
例如,假設您的孩子正在學習如何與新朋友互動。起初,您或許會指導他們談論的內容,如何在不打斷的情況下進行對話之類的。隨着時間的推移,您退後讓他們自行處理社交情形,但倘若他們詢問,您仍在那兒提供建議。
“支架式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於撤掉支持,讓他們嘗試自行去做,”亨德森博士補充說。燈塔式育兒和自主支持式育兒是兩種結合了支架式教育的方式,允許孩子自己學習(有時會失敗),以建立韌性、獨立性和自信地應對挑戰的能力。
另一方面,像直升機式育兒和放任式育兒這類方式,雖然有所不同,但都可能妨礙孩子自身應對的能力。不管您是不停地盤旋監督,還是給予大量自由,孩子都會缺乏適當的界限、自信,以及正確調節情緒和多動症類型行爲的能力。
重要的是得記住,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對一個孩子有效的辦法可能對另一個孩子沒用——這就是氣質起作用的地方。
最終,亨德森博士稱,塑造發展結果的是遺傳、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孩子的氣質以及養育方式的綜合,而非其中某一單個因素。“無論是多動症症狀還是其他什麼,我們所擁有的最佳模型都融合了(氣質和養育方式)。我認爲這就是發展心理學的故事,因爲你真的不能孤立地研究其中一個而不考慮另一個。”
無論如何,亨德森博士表示,家長得記住整體情況,一般來說,孩子不管是通過學校還是家庭,都會學會自我調節。”她補充說,在她的研究中,多動症症狀的報告隨着時間的推移有所下降,尤其是從 9 歲到 15 歲。“孩子們將學會如何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爲,我認爲這是一個非常有希望的信息。”
那底線是啥?要是某種養育方式好像沒啥用,別硬逼着自己一直用。如果您的孩子表現出類似多動症的行爲,這並不一定意味着他們未來會被診斷出患有多動症——這可能只是意味着是時候調整您的方法了。
所以,如果需要的話,就改變一下——您所能做的就是以最適合您孩子氣質的方式調整您的養育方式。亨德森博士說:“這可不意味着您是個前後不一致的家長。這意味着您是以最能支持孩子需求的方式在養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