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來國資央企集團“一二把手”密集調整

2月18日,國務院國資委公佈了7戶中央企業9名領導人員職務任免,包括提名馬雲雙爲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人選,提名孔繁新爲中國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人選。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19日,2024年以來已有至少16家國資央企集團“一二把手”發生調整。這些調整多爲新任命領導幹部。

今年以來國資央企集團“一二把手”變動情況

來源:國務院國資委及企業官網(截至2024年2月19日)

3家央企集團換帥

年初以來,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林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等3家央企集團迎來新“掌門”。

劉明勝長期在電力系統工作,履新國家電投董事長之前,曾於2019年12月至2022年5月期間在國家電投任職,2022年5月調任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任總經理。此番迴歸備受外界關注。國家電投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國有重要骨幹企業,肩負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由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於2015年5月重組成立,位列國務院國資委央企名錄第20位。截至2023年9月底,國家電投資產規模1.73萬億元。

單忠立在履新中林集團總經理近一年後,升任董事長,並仍兼任總經理。2023年9月底,中國林業集團有限公司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實施託管。

在履新中國國新的董事長致辭中,徐思偉表示,始終牢記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總目標、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總原則、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總要求,聚焦助力國資央企更好發揮“三個作用”、推動國有資本“三個集中”,持續深化運營公司改革,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央企一把手或有較多調整

除了前述央企集團換帥,另有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均到齡退休。

按照相關規定,大型央企一把手的退休年齡是60週歲,上限是63週歲。進入2024年,將有5家央企集團一把手年齡已屆或超過63歲這一上限。涉及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安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

同時,2024年將年滿60歲至62歲的央企集團一把手數量更多,其中位列國務院國資委央企名錄第54位之後的企業數量就有22家。

國資委研究中心原研究員許保利告訴記者,在國資委央企名錄中,第1至第54家中央企業其班子成員由中組部管理,第55家之後,其班子成員由國資委黨委管理。也就是說,由它們提出其所管理的中央企業班子成員的任免,再走相應的法定程序。

結合年初以來的崗位變化,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目前有8家央企集團董事長職位空缺。除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外,其他均爲國務院國資委的委管企業。

央企集團二把手也密集迎新

1月26日,國務院國資委發佈消息顯示,殷長波任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提名爲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人選。據公開報道信息顯示,殷長波曾先後任國務院國資委考覈分配局副局長、國務院國資委國際合作局局長、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黨委辦公廳)主任等職。履新中國黃金總經理後,殷長波已多次出席交流活動。

據公司官網,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黃金行業唯一一家中央企業,組建於2003年。集團在我國及“一帶一路”重要成礦區帶規劃了25個黃金及有色生產基地,金、銅保有資源量及礦產品產量均居中國礦業行業前列,擁有4家上市公司。

除了中國黃金集團,2024年以來,另有6家央企集團“二把手”迎新。包括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中車集團、中國農發集團等。

綜合來看,這些央企集團新任總經理多在集團所屬行業領域深耕多年,以專業見長。國家管網集團總經理何仲文曾長期在中海油工作,2019年7月兼任國家管網集團籌備組成員。南方電網公司總經理錢朝陽先後服務於國家電網江蘇省電力公司、國家電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國家電網上海市電力公司,並從2020年起便服務於南方電網公司。

中國中車集團總經理馬雲雙歷任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副董事長、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等職務,後調任至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出任公司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等。2019年10月,出任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裁。直至此番履新。在許保利看來,央企管理幹部具有穩定性、專業性,有利於企業穩定發展。

責編:葉舒筠

校對:廖勝超

@5000+家上市公司:這份調查問卷,證券時報誠邀您參加!

展望2024年,上市公司發展預期如何?生產與經營的信心怎樣?面臨哪些主要的困難和問題?爲了解以上這些問題,證券時報特別設計了《上市公司2024年發展預期調查問卷》,邀請您真實反映公司的經營情況,積極建言獻策。

長按圖片掃碼,即可填寫問卷↓↓↓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END"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