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打敗馬斯克的,只有馬斯克

馬斯克在發射平臺上向遠處眺望。(圖/中信出版集團授權使用,源自《埃隆 · 馬斯克傳》)

文 | 魏言

理解馬斯克,以及他一直在做的事,毋庸諱言,幾乎不可能。

人們只肯承認他是天才,但人類歷史似乎早已證明,天才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正如與馬斯克相關的評論中總會提到的那樣,火星移民計劃、腦機接口等他爲之不懈奮鬥的未來,在正常人看來卻是瘋狂乃至瘋癲的代名詞。

《時代》週刊曾如此評價馬斯克:“一個渴望拯救星球,讓人類有一個全新棲身之所的小丑、天才、領袖、智者、實業家、表演者、無賴;一個集愛迪生、巴納姆、卡內基和《守望者》裡的曼哈頓博士於一身的混合體。”

究竟該如何理解並定義馬斯克?

馬斯克也曾自我評價道:“非要說的話,我是伊恩·班克斯最擅長描述的那種烏托邦無政府主義者。”

阿什利·萬斯在歷時4年,進行了超過40個小時深度對話,遍訪馬斯克身邊的人之後,將馬斯克定義爲“硅谷鋼鐵俠”“創造未來的人”,同時也以此命名了首部關於馬斯克的訪談作品——《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創造未來的人》。事實上,馬斯克身上的標籤一直都在增加,以至於很難精準定義他,不過,似乎可以借用這本書扉頁上的一句話——他把自己的精力和財富都奉獻給了創造一個像科幻小說中的黃金時代一樣豐富而深遠的未來。

這一論斷似乎更容易讓人們理解馬斯克做事的驅動力——對科幻小說的幻想。正如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吉爾·萊波雷所洞察到的那樣,受“文明”宇宙影響頗深的馬斯克在締造新世界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新概念:馬斯克主義。

說到底,馬斯克主義類似於“極客技術原教旨主義”。阿什利·萬斯亦在書中寫道:“他相信技術的力量,認爲這些技術能夠真正改善人類的生活。儘管這些技術已經讓他名利雙收,但馬斯克的終極目標依然是把人類變成一種跨行星的物種。這個想法在很多人看來很愚蠢,但它已經融入馬斯克的生命。”

我們是否可以大膽預測,在未來幾十年裡,打敗馬斯克這個渾身透着科學幻想氣息的星際主義者的人,還會是他自己?

科幻,馬斯克主義的底色

事實上,如果翻看吉爾·萊波雷發表在《紐約時報》的原文,你可能會深感英文被翻譯爲中文時的錯位。原文標題中寫的是“Elon Musk Is Building a Sci-Fi World, and the Rest of Us Are Trapped in It”(馬斯克正在建構一個科幻世界,而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掉入這個陷阱)。但或許是因爲關注點和理解方式不同,最流行的中文標題變成了《馬斯克主義:科技億萬富翁們的外星資本主義》。

當然,原文也並不是專門闡述馬斯克主義的理論文章,而更像是一篇隨筆。經濟學家朱嘉明在“爐邊對話NO.1:從歷史深處看馬斯克及馬斯克主義”活動的主題演講中說過,吉爾·萊波雷開啓了一個新視角,讓人們得以觀察世界上重要的現象——馬斯克現象。

吉爾·萊波雷認爲,在馬斯克主義體系下,股票價格與其說是由收益驅動,不如說是由科幻小說的幻想驅動。由此,朱嘉明產生了一個有趣的解讀,這也是吉爾·萊波雷看似極端但有着重大意義的視角——科幻小說和其他藝術的科幻作品,構成了今天的馬斯克,以及“馬斯克”們的思想資源。科幻小說的思想就是馬斯克主義的底色所在。

還在幼年時,馬斯克與科幻小說的命運齒輪就開始轉動了。每天下午2點放學後,馬斯克會自己跑到書店去看書,一直到父母6點下班他纔回家。他最喜歡看《魔戒》、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和海因萊因的《嚴厲的月亮》,以及後來對他影響至深的《銀河系漫遊指南》。

馬斯克在爲SpaceX第一枚火星火箭命名時,想過“黃金之心”這個名字。而這個名字就來自《銀河系漫遊指南》中的一艘宇宙飛船;他會將毛巾放在“太空跑車”裡,因爲《銀河系漫遊指南》中提到這是星際漫遊最重要的物品;特斯拉車主會在車裡的Arch儲存系統中看到馬斯克夾帶的“私貨”——“基地”系列小說。

《銀河系漫遊指南》這部作品,由道格拉斯·亞當斯寫於處在種族隔離制度的南非,馬斯克在南非出生並在那裡度過了完整的童年與少年時代。那個時期的科幻小說經常以反烏托邦的形式出現,《銀河系漫遊指南》似乎就是一部對經濟不平等世界的戲謔之作。作品裡那些富有的人,擁有自己的火箭,在曼格拉西亞星球上建立起殖民地,並在新家園建立起一臺巨大的計算機,向它提出一個關於“生命、宇宙和一切”的問題,幾百萬年後,它回答:“42。”

在馬斯克看來,這讓他明白“如果你能恰當地表達問題,那麼答案就很簡單”。後來,他產生了更瘋狂的想法,並一直實踐着它——在火星建立新家園。這與在曼格拉西亞星球建立殖民地並無二致。

當然,還有伊恩·班克斯的“文明”系列。該系列虛構出了“後稀缺”時代的星際烏托邦—— “文明”宇宙。在“文明”宇宙內,人類和外星生物完全平等共存。此後,馬斯克成爲了伊恩·班克斯最忠實的擁躉。

馬斯克從十幾歲開始,就很難將幻想與現實區分開來了。1984年,馬斯克設計的一款名爲《炸彈》的遊戲走進了公衆視野,其設計靈感就來自科幻小說中的太空場景。當時介紹這款遊戲的雜誌《個人計算機和辦公技術》這樣寫道:這個年輕人想給自己取一個聽起來像科幻作家的名字——E.R.馬斯克,而且他的頭腦中已經形成了一項偉大的征服計劃。“在這個遊戲裡,你必須摧毀外星人的太空艦隊,因爲它們攜帶了致命的氫彈和狀態光柱機。”

顯然,馬斯克早已把人類在宇宙中的征程看作個人使命了。阿什利·萬斯在書中寫道:“如果人類必須尋找更加清潔的能源或者建造宇宙飛船去拓展他們的生存空間,那就這樣做吧。馬斯克千方百計地想要讓這些夢想變成現實。”“可能是因爲我小時候看了太多漫畫吧。”馬斯克說,“在漫畫世界裡,英雄似乎總是試圖拯救世界,讓世界更加美好。”

馬斯克最終將SpaceX第一枚火箭命名爲“獵鷹1號”,這是他在向電影《星球大戰》中的“千年隼號”致敬,同時也是在向自己致敬,“因爲他將是精彩未來的締造者”。

“馬斯克”們的新資本主義

吉爾·萊波雷這篇文章的核心所在是:馬斯克主義=新資本主義=外星資本主義=奢侈資本主義。事實上,世界上的科技億萬富翁們確實正在打造一種新的資本主義,從這個角度看,他們都可以被稱爲“馬斯克”們。而在這個過程中,顯然,馬斯克先人一步。

一直以來,馬斯克所具備的世界觀,是硅谷的很多創業者所欠缺的。他創辦PayPal挖到第一桶金,使得Paypal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後倖存下來,併成爲“9·11”事件後第一家重磅上市的公司,開啓了“馬斯克1.0時代”;此後,他涉足新能源,以一種“工程師特質”推動特斯拉在設計、性能等方面領先於同業,步入“馬斯克2.0時代”;直到他將業務拓展至高速公共交通、商業航天(SpaceX)、社交媒體(Twitter),試圖創立“星際商業帝國”,完成了向“馬斯克3.0時代”的一躍。

馬斯克觸及的產業,如航天業和汽車業,似乎已經被美國放棄,畢竟底特律早已在褪去昔日榮光後變得鏽跡斑斑,但阿什利·萬斯卻不吝褒獎,認爲馬斯克可以化腐朽爲神奇,“將它們重塑得耳目一新且無與倫比”。

特斯拉的創立,第一次將硅谷變成了底特律真實存在的威脅——至少在理論上來說的確如此。作爲聯合創始人之一的塔彭寧說過,馬斯克與他們有着同樣遠大的目標:讓美國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改變這個國家的能源天平。

當航天領域的其他人還在將20世紀60年代的“老古董”送入太空時,馬斯克的SpaceX卻與之背道而馳,在他看來,可回收火箭和可回收宇宙飛船纔是真正屬於21世紀的機器。“馬斯克想要的不僅僅是降低發射衛星和空間站供給的成本,他還希望通過降低發射成本,使人類能夠以更加經濟實惠的方式無數次向火星運送補給,甚至在那裡開闢新家園。馬斯克的終極目標是征服太陽系。” 阿什利·萬斯寫道。

馬斯克曾誇下海口,在2025年前研製出推進器和宇宙飛船,把大批人員和貨物送上火星。他甚至早早給移民火星定好了價格:“如果人均消費100萬美元或50萬美元,那我們就有可能在火星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殖民地。”馬斯克似乎提前做足了準備——太陽城、新能源基建網絡和“虛擬電站”式儲能系統解決了能源供應問題,Neuralink和OpenAI破解了控制機器的難題,星鏈計劃用於幹掉物理網絡以最終完成通信互通,Hyperloop和The Boring Company則能在特殊環境下建造交通體系。

從他希望憑一己之力調動全球資源實現自己的目標,成爲美國乃至全球科技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變量這個角度看,馬斯克與扎克伯格的不同之處就顯現了出來。當後者還沉浸於希望用戶分享寶寶照片的時候,前者則將目光放在了“星辰大海”上,他希望自己像漫威動畫中的鋼鐵俠一樣將人類從自我毀滅和意外的災難裡拯救出來。

2016年9月27日,墨西哥城。馬斯克在國際宇航大會上詳細地介紹了自己的火星移民計劃。(圖/視覺中國)

而扎克伯格與貝索斯到了2021年才調轉馬頭。貝索斯創立太空公司“藍色起源”開啓亞軌道太空旅遊服務,他首次搭乘自家火箭升空;扎克伯格則開始探索元宇宙,將臉書更名爲Meta。

這一切的變化,也被吉爾·萊波雷寫進了上述文章裡,她稱,馬斯克主義是一種資本主義。科技公司開始談論它們的使命,而使命總是被誇大:改變工作的未來,連接全人類,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拯救整個星球。

硅谷奉行馬斯克主義的人,無疑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技術官僚派(亦稱“科技至上派”)的繼承者。彼時以技術官僚自居的人們,篤信技術和工程可以解決所有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問題,而對於民主與政治卻毫無信仰。到了20世紀90年代,馬斯克主義發生於硅谷。硅谷成爲馬斯克和他們這代人的另一個“大學”。

恰恰,馬斯克代表着另外一個後硅谷時代。

阿什利·萬斯曾描述,馬斯克更像是以穿越者的姿態降臨這個世界,告訴人類可能抵達哪些未知的領域。

阿什利·萬斯在《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創造未來的人》中大膽預測:因爲馬斯克,美國人10年後可能會擁有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高速公路——一個由上千座太陽能充電站和往來行駛的電動車組成的交通系統。到那時,SpaceX可能每天都在發射火箭,將人和貨物運往幾十個太空基地,爲未來的火星移民做準備。這些展望雖然聽來結局難料,但只要馬斯克擁有足夠的時間,它們又好像終究可以被實現。

2022年,馬斯克高調宣佈收購推特,作爲一個公開宣稱自己是無政府主義者的極客來說,破壞權威和秩序似乎是應有之義。推特(已更名爲“X”)似乎正在開展一場擺脫傳統的政治、精英和企業機構的控制的社會實踐,好像一場移民火星的預演。

參考資料:[美]阿什利·萬斯《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創造未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