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娛天花板級女演員,也「塌房」了
最近,內娛出了一件「怪事」。
六年前的老劇《如懿傳》,突然翻紅了。
不過,是被罵紅的。
而且已經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豆瓣最新評論,全是一星差評。
還衍生出一門「懿學」。
主演周迅口碑大崩盤。
從劇內的狀態、人設,審判到戲外的情感經歷。
甚至,不少人質疑其演技被高估、「沒作品」。
周迅工作室官微也已經被攻陷。
評論區出現大量的嘲諷、P黑圖……
說實話,魚叔有點懵。
怎麼就鬧到這種局面?
今天咱們就來一起吃吃瓜——
魚叔大致瞭解了一下事情經過。
起初是某位視頻博主去年出了一期《如懿傳》吐槽。
卻在評論區受到質疑,索性怒出一系列相關吐槽回懟。
隨後陣營擴大,各路博主陸續加入。
於是,吐槽《如懿傳》變成了團建項目。
小到道具細節,大到整部劇的劇情和主題,都接受了全方位審判。
原本,這事不算出圈。
但兩個月前,部分吐槽視頻被投訴下架,又讓討論度加溫。
最近,相關事件突然上了熱搜,加速出圈。
發展至今,劇和演員都已被罵飛。
到底在罵啥呢?
女主角如懿的人設,首當其衝。
部分觀衆覺得這個角色:白蓮花、綠茶、大婆、自私、虛僞、窩囊、雙標......
不想宮鬥,只想男人。
自己人淡如菊,壞事別人替她辦,還要被她站在道德高地上斥責。
被拿來跟其他宮鬥劇主角對比。
如懿的「戀愛腦」也彷彿深入骨髓。
成爲皇后之後,如懿極力維護皇權。
跟隔壁甄嬛的屠龍、魏瓔珞的算計相比,顯然不夠先進。
於是連帶着劇集主題,也被視爲封建糟粕。
同時,部分觀衆對角色的厭惡和對劇集的不滿漫溢到演員身上。
形成了對周迅的「塌房」圍剿。
比如劇中如懿一角年齡跨度大,少女時的她與周迅狀態不符。
於是「裝嫩」「嘟嘟嘴」被嘲,連手部動作也成了「雞爪子」。
對面部表情的處理,也由「呆滯」發展到「演技差」。
同時,角色的不討喜被歸咎於演員的理解能力。
網友還挖出周迅在一檔節目中提到改劇本,以此 嘲諷她的淺薄認知 導致主角被改成了「白蓮花」。
到這,討論還算圍繞着劇集展開。
但眼下,審判似乎變成了全面討伐。
一方面,針對周迅的演員身份。
質疑她自帶造型團隊,又擅改劇本,不僅造成角色失敗還是耍大牌的表現。
尤其是當年劇集開播前後,曝出周迅片酬近一億(後被闢謠)的消息又被翻出。
這讓她與劇一起,都顯得愈發不可原諒。
另一方面,針對周迅的私生活。
對如懿一角的詮釋,被質疑投射了她自己的情感價值觀。
於是周迅的各路情史被挖,《如懿傳》也被說成自傳。
至此,戲內外的周迅都成了有腐朽感情觀的「大婆」。
曾經靈氣四溢的天才演員,華語影史上首位三金滿貫影后,變成單純運氣好的草包。
似乎是一夜之間,名聲徹底臭了。
真的有這麼差嗎?
魚叔抱着懷疑,再次打開《如懿傳》。
發現有些吐槽,確有其實。
比如跟有嚼勁的《甄嬛傳》相比,這部劇的製作確實粗糙很多。
臺詞半白半文,還總文不對地方。
稱謂錯漏百出,人物不今不古。
儀態幾乎沒有,體統教養全部忽略。
太后提褲子坐下罵街,皇帝總愛親自下場踹人。
宮鬥劇情,也單調拖沓。
翻來覆去就是懷孕、流產、生孩子、死孩子。
女主角如懿的人設,也的確不符合當下偏好。
這是一個在宮鬥劇裡反宮斗的角色。
不要位份要情分,不要權力要情義。
放在部分觀衆眼裡,就是要男人不要事業的戀愛腦。
被誣陷不解釋不反擊,只有委屈和無奈,所以有了窩囊懦弱之感。
而後期爲自保爲救人的一些被動選擇,又生出又當又立的味道。
可拋開劇情談人設,屬於硬槓。
魚叔複習完劇,發現如懿的人設或許有爭議,但動機與行爲始終自洽。
比如她不鬥,是站在人物視角看確實沒必要鬥。
她與丈夫弘曆從青梅竹馬到少年夫妻,二人始終心意相通。
邁入婚姻之前,她又得到了鄭重的承諾和巨大的安全感。
如懿的前期失寵,也是二人商定的結果。
每到關鍵時,弘曆又確實站在如懿一邊,全權信任她。
換句話說,倆人彷彿在這套皇權遊戲裡,心照不宣地演出假裝不相愛的戲碼。
任憑旁人姿態慌張爭寵奪愛,但他們心裡確認彼此的重量。
纔有所謂人淡如菊的底氣,畢竟人不需要去爭已經得到的東西。
而周迅的演技,也根本不像吐槽說得那樣差。
她對情緒的把握依然準確,自然又沒有程式化的刻意。
被罵成這樣,魚叔覺得另有其因。
這次複習完《如懿傳》,總覺得這部劇給人太多的割裂感。
比如劇集定位。
比起宮鬥,這部劇更像一曲文藝的「蘭因絮果」婚姻輓歌。
主角不在爭寵的宮鬥遊戲裡,而只在與丈夫的婚姻中。
她不求權,只求「一生一次心意動」,愛時全心以待。
而當對方被權力腐蝕得面目全非,愛情消亡情義不在只剩疲憊厭煩。
如懿懶得恨,無力怨。
後位榮華全拋卻,只想速速斷開一切連接。
愛情的消亡話題具有普世性,原應引起共鳴。
可惜又被放置在了似乎最不需要愛情的帝王婚姻中。
在萬豔同悲的後宮裡,爲性命攀附、爲家族犧牲的女人不勝枚舉。
對比之下,爲愛情而活太過幸運、奢侈、天真。
因而讓故事主線有了孤立風險,更難讓觀衆代入。
想要彌補,便要在劇作上增加觀衆認同感。
比如鋪墊好如懿的性格與愛情部分,增強主角行爲的必要性。
或是如懿雖然心裡知道不需要爭,面上仍該做出爭的姿態安撫人心。
如此才更符合邏輯,也能讓宮鬥成立,符合觀看者預期。
可惜,劇作邏輯也同主角處境一樣矛盾。
重要的鋪墊部分是後來補拍,打磨倉促,也讓演員狀態更差。
後期如懿的受難也大多被動。
她喜歡幫人,卻吝嗇自衛,只好讓他人宮鬥代償。
矛盾背後欠缺的,是再好的愛情也需經營的主角主體性。
所以在觀衆眼中,如懿或許是另類的宮鬥樣本,卻也是喪失生機的主角。
而周迅與其他演員的表演,也有風格上的割裂。
第一次出演宮鬥劇,她仍保留着電影表演技巧。
剋制開合,注重眼神。
導演還有意在視聽上與之配合。
但與劇中其他演員,顯然有畫風上的差別。
可想而知,又加劇了主角的孤立感。
幾重割裂,加之劇作並不過硬,自然埋下翻車風險。
但發展到如今,卻也有些走樣。
所謂的吐槽,一開始還有劇情可依。
但不久之後就變成了惡意的人身攻擊,只爲醜化以達到玩梗目的。
基於反對此和版權問題的下架事件,又被用來挑動情緒。
所謂的一億片酬也早被闢謠。
霸凌同組女演員和耍大牌質疑,也是對幕後採訪的斷章取義。
如此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陣仗,確實反映出這些年內娛風向的一些變化。
首先,部分觀衆的觀劇標準跟之前已大有不同。
畢竟女性意識覺醒,階級意識加深。
戀愛腦大多被審判,斷情絕愛搞事業成了真清醒。
觀衆越來越青睞有攻擊力的主角,也更共情底層人身份。
所以如懿被罵,從宮女一步步爬上來的反派魏嬿婉成了觀衆眼裡的女主角。
而內娛好劇的貧瘠,讓「考古」之風不斷。
從劇到演員,舊瓜新吃也要尋覓新菜下飯。
另外,泛化的全方位審判,又顯示出「寬容度」的下降。
以前,觀衆討厭一部劇,似乎很容易做到人戲分離,罵完就算。
如今,不僅要罵,罵完還要打倒。角色與演員,劇集與現實全都混爲一談。
爲了吐槽而吐槽演變成一種趨勢。
用諸如斷章取義、人身攻擊、甚至網暴這類 極端化的方法,轉嫁對劇作不佳、內娛太爛、收入懸殊的怒氣。
或許這是內娛畸形生態的惡果。
但審判的短暫快感之後,觀衆又能得到什麼呢?
魚叔突然想到,何炅曾在介紹周迅時說:
「如果用獎項介紹她容易,她拿過所有的獎」
在不以流量爲王的時代裡,獎項仍是對錶演實力的專業認可。
而如今,這些榮光似乎都可以被一筆勾銷,只因爲一場吐槽狂歡。
彷彿一夜之間,周迅變成了「沒有作品」「亂改劇本」「天價片酬」的娛樂圈反面教材。
魚叔想起前幾天一位魚友的留言:
「現在的年輕人在肆無忌憚地懷疑着過去的一切。」
懷疑,是沒有問題的。
但懷疑就要將其打倒,是有問題的。
批評一部劇,和網暴 一個演員, 二者有本質區別。
一旦逾越中間那條界線,便開啓了潘多拉魔盒。
最終每個創作者,都會陷入「百口莫辯」的境地。
說到底,輿論絞殺一個周迅,救不了一部作品。
當然,也救不了整個內娛。
全文完。
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