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醫生打人事件:大人干涉孩子矛盾前,請先看看這些可怕的後果

這幾天,南京醫生打人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孩子之間鬧矛盾本不是什麼稀奇事,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遇到過。

但像這位醫生這樣,上門掌摑對方孩子,又出於自衛推倒對方老人,最終把自己鬧進警察局的,倒還是少數。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兩個孩子在幼兒園因爲爭搶玩具出現了矛盾,魯醫生的兒子小魯被同學戳破了頭皮,受了傷。

雖然不是很嚴重,傷口的處理是用創口貼包紮,但魯醫生知道兒子受傷的事情後,還是非常氣憤,便帶着妻子、兒子一起去對方家理論。

從視頻中可以看出,對方家庭的態度一開始還是挺誠懇的,搬來椅子讓魯醫生和小魯坐下,還讓孩子坐在魯醫生的對面,接受對方的批評。

原本以爲只要對方家長能消氣,這件事就能過去了。沒想到事情很快走向相反的方向。

就在對方孩子和爺爺都在認真聽魯醫生說話時,魯醫生突然一個巴掌把孩子扇倒在地,音量也一下從正常水平提高到了大聲吼叫的分貝,反覆重複着“以後還打不打人,回答我!”

魯醫生情緒和行爲的快速升級,把在場所有人都整蒙了。可以看出,魯醫生的情緒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問題,僅僅因爲對方孩子的沉默,他的情緒就瞬間從生氣變成了暴怒。

當爺爺質問魯醫生“大人怎麼能打人,怎麼能這樣呢?”,魯醫生先是道了歉,說“對不起,我沒忍住”,這一刻他還是理智的。

可當爺爺開始推搡魯醫生後,他的憤怒又再度被點燃,以至於爺爺在第二次用凳子砸魯醫生時,魯醫生已經不是簡單的自衛,而是非常用力地把爺爺推開。

爺爺倒在地上,因爲骨折的劇痛不斷呻吟,這時魯醫生的反應是拉起孩子的手想要馬上離開。顯然,他沒想到事情會發展成這樣,沒想到自己的衝動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

但恐懼只維持了短短几秒,又變成了憤怒!因爲出門被攔,魯醫生又開始大聲吼叫,“擋我幹嘛,叫警察來抓我呀!”

短短50秒的視頻裡,魯醫生的情緒像過山車一樣經歷了3次大的起伏:生氣——暴怒——內疚——暴怒——恐懼——暴怒。

可見魯醫生的情緒控制能力非常差,一點小小的刺激就能讓他的情緒迅速升級,身體立馬進入“戰鬥”狀態。

雖然爺爺後來搬起凳子砸人的行爲也非常危險,同樣是過錯的一方,但整個事件裡,情緒三度失控的魯醫生自然是難辭其咎。

正是他的暴脾氣,把孩子們之間的小事發展成了震驚全國的醫生打人事件。

像魯醫生這樣護犢心切又容易衝動的家長雖然少,但並不是沒有。雲南省大姚縣人民法院就判決過一個非常相似的案子。

一個4歲的孩子和一個2歲的孩子因爲玩滑滑梯發生了爭執。

2歲孩子的爸爸先厲聲斥責對方孩子,對方老人不服,便對其進行辱罵。

就這樣,事件愈演愈烈,從孩子之間的矛盾轉變爲大人之間的矛盾,從言語衝突升級爲肢體衝突。

最終,2歲孩子的爸爸將老人推倒在地,導致其骨折。法院判其賠償老人的經濟損失97849.24元。

每每看到這樣的案例,我們都會感嘆家長的衝動,可是很少有人去思考:

家長的這種“報復性”做法對自己的孩子真的好嗎?如果明知這樣做會嚴重地傷害孩子,這些家長還會執意如此嗎?

昨天看了醫生打人的視頻後,我特意問了7歲的兒子,“如果你和同學打架,你希望媽媽幫你打同學出氣嗎?”

兒子果斷地搖搖頭,說“不希望”,一是他覺得自己能處理好這件事,二是他覺得這樣太危險了。

我又繼續問他,“如果你看到媽媽打人,你會害怕嗎?”他肯定地點了點頭。

如果魯醫生知道幼兒園發生的事情時,能先問一問孩子的想法,或許他就不會衝動地上門討說法了。

當然,以他的脾氣,是不會聽孩子說什麼的。因爲他的內心早已有一個執念:我家孩子絕不能吃虧,一點也不行!

要我說,魯醫生不僅嚴重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還缺乏教育孩子的智慧。他的衝動會給孩子造成至少三重傷害。

第一重傷害,是讓孩子極度內疚。

干涉孩子之間的矛盾,當着孩子的面打人,甚至鬧到被刑事拘留的地步,這一切對他的孩子來說何嘗不是一場噩夢。

孩子不是成年人,缺乏客觀分析情況的能力,這會導致他們時常對事件進行錯誤歸因,把所有的過錯都攬到自己身上。

最常見的例子是爸爸媽媽離婚,孩子會認爲是自己的錯;弟弟妹妹生病了,孩子會認爲是自己不喜歡弟弟妹妹,才害他們生病的。

此次事件中,魯醫生的兒子也同樣會把同學被打、爸爸被拘留等一切糟糕的結果歸咎到自己身上。

如果不是自己和同學搶玩具、打架、受傷,後面的一切就不會發生了。

這份自責和內疚會變成沉重的枷鎖,埋在孩子的心裡,壓得他喘不過氣,甚至會導致他形成敏感、自卑的性格。

可憐的是,他的父母也許永遠都不會注意到這一點。

第二重傷害,魯醫生出面干涉孩子之間的事,會對孩子釋放一種消極的信號:你太沒用了,只會捱打,還得靠我幫你解決。

視頻裡,魯醫生的兒子全程癱坐在椅子上,一動都不敢動。就算對方爺爺拿椅子砸爸爸,自己隨時可能被誤傷,他也沒從椅子上起來。

直到爸爸拉着他想要離開,他才順從地起身,足以看出他的軟弱和無助。

遇事總是由父母解決的孩子,內心是非常虛弱的。因爲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見證自己的無能和父母的超能,這讓他們在心裡認定自己不行,只能依靠父母。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爲“習得性無助”,也就是一種通過反覆的失敗學習到的無助感。

大象能被細細的鐵鏈控制,是因爲它小的時候從未成功掙脫過。狗趴在地板上忍受被電的痛苦而不逃跑,是因爲它之前的逃跑都失敗了。

孩子即使成年仍然對父母惟命是從,變成誰都可以捏的軟柿子,是因爲他從小就被父母控制,從來沒有話語權。

不管是人還是動物,一旦形成“我沒用,我不會成功”的信念,就會主動放棄努力,哪怕這份努力看起來那麼輕而易舉。

這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想要保護孩子,卻害了孩子的父母的悲哀。

最後一重傷害,是爸爸當着孩子的面情緒失控,使用暴力。

魯醫生一邊質問孩子的同學“以後還打不打人”,一邊打小孩、推老人,這個畫面其實非常諷刺。

可以想象,魯醫生平時在家也是這樣教育孩子的。一邊說着你不許怎麼樣,一邊自己卻毫不忌諱地做着禁止的事。

這種對自己和孩子的雙標,只會讓孩子對錯誤的行爲學得更快,記得更牢。

孩子從來不是靠聽來學習的,而是靠看。看什麼呢?看大人的行爲。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通過觀察,從他人的行爲結果中找出因果關係,進而學習自己該如何做事。並且他們只會模仿有效的行爲,不會模仿無效的行爲。

在這個例子中,爸爸打人,讓別人畏懼,這是有效行爲,帶來了“讓別人服從自己”的結果。

而爸爸嘴裡說的“不許打人”,恰恰和他的行爲相反,所以孩子不會學。

其實魯醫生最錯誤的觀念,就是覺得孩子不能吃虧,以爲替孩子出氣是愛孩子的表現。

他忽略了孩子之間的社交本就會有許多衝突,這是孩子們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寶貴機會。

通過一次搶玩具的事件,我們可以教會孩子很多:

可惜魯醫生被情緒衝昏了頭腦,眼裡只剩自己的憤怒和“報復”這兩個字,狹隘得容不下其他任何想法,也完全看不到兒子的感受和存在。

甚至不惜以傷害孩子的心理,和傷害別人身體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怒火。

有這樣的父親,孩子又怎麼可能學會用語言來解決搶玩具的問題呢?

爸爸教會他的,從來只有用拳頭說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