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的飛鷹──雷虎小組「炸彈開花」一舉成名(一)
1954年,楊信寧第一次駕駛T-33教練機飛到臺南,擔任第一聯隊的空軍顧問以及噴射機教官。(美軍顧問楊信寧生前提供)
「1950年代臺灣飛行員的素質與戰技,絕對不輸給美國空軍;環顧當時整個亞洲,只有中華民國空軍有過豐富的二戰經驗,可以和美軍並肩作戰。冷戰時期,在許多方面,我們依賴中華民國空軍的協助,他們爲盟國執行了許多至今仍然無法透露的任務,我們應該心存感謝。」
──楊信寧中校(Yahn Sidney),前美軍駐臺南第一聯隊軍事顧問
很少遇到一位軍事顧問如此推崇盟國同儕,楊信寧於1954年來到臺灣,前前後後在臺灣住了21年。每當談起當年中華民國空軍的種種,他就如數家珍。1959年世界航空協會展覽,中華民國空軍雷虎小組12架F86軍刀機演出「炸彈開花」(Bomb Burst),創下了「空前絕後」的世界紀錄。事前,主辦單位因安全顧慮,特召請已經調回美國本土的楊信寧(Sidney Yahn),飛到現場,設法勸阻雷虎小組取消該項演出,但遭到中方婉拒,結果演出順利,「雷虎小組」一舉成名。
楊信寧於2008年告訴筆者,他於1955年遊說當局正式成立雷虎小組時,曾告知中美雙方高層:臺南一聯隊飛行員的飛行特技優於當年美軍的「藍鳥(Blue Bird)」及雷鳥「Thunder Bird)。
一直到他去逝的前一年(2016),他在加州的演講中還提醒美國聽衆:千萬不可因爲這些人和我們說不一樣的語言,就小看了他們,當年他們之中有些人的飛行技術,勝過任何美國頂尖的飛行員(top gun)。
空軍系統遷至臺灣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積極的協助中華民國對抗日本的侵略。戰後,中國空軍共有八又二分之一大隊,約七百多架的各式飛機,使得中華民國空軍當時的規模及戰力在亞洲堪稱第二。隨着內戰的失利,空軍於1948年11月,開始有計劃地撤退到臺灣。而日軍歷年來在臺所建立的基地,就成了他們的新家。
往後的幾年間,在新一代的飛行員尚未訓練成軍前,這批南渡而有着豐富作戰經驗的「飛鷹」,就肩負起了防禦臺、澎、金、馬以及冷戰最前線的任務。他們的存在不但護衛了臺灣,也是美軍當時在亞洲最重要的戰略伙伴,許多危險而不爲人所知的任務,都由他們來執行,當然,也因此爲中華民國帶來了豐富的戰略紅利─美援。直至1949年底爲止,據估計有上千名的一線飛行人員、近千名官校及幼校的學生,以及上萬名的空、地勤人員(領航、機械、電子、通訊)來到臺灣,作者稱這羣人爲「南渡的飛鷹」。
1948年夏秋之際,當戰局尚未達到一敗塗地不可收拾的地步,國府空軍就已經啓動了全面遷臺的計劃。這個明確的決定對日後臺海的戰局有着深遠的影響。
得力於相當數量的C-46、C-47空運機隊,空軍人員、眷屬以及重要器材的渡海,得以進行得相當迅速。第一批遷臺的機隊是「大肚子機隊」,即是懷孕的眷屬。不少汽油、彈藥也空運來臺,平均一天有五、六十架次〈陳錦昌蔣中正遷臺記〉。時任空運中隊長的張光明曾經告訴筆者,那一段時間,他們除了要支援內地戰場,還要空運人員、物資甚至黃金、銀元赴臺,整年晝夜不停地出勤,工作量實超過空、地勤人員體力的負荷。
而位在南京的空軍子弟小學,由於大量的眷屬遷臺,1948年11月,學生人數由1700多人驟降至300多人,基於遷臺子弟的教育不能中斷,空軍總部於是下令學校教師、器材、課桌椅等,也須於年底前經海運遷臺。1949年三、四月之際,空軍大抵在臺灣重新建立了指揮、作戰、後勤以及訓練系統,而位於西南方的發動機工廠也隨後遷到了臺中的清水。
空軍首重人才,培養一位能征善戰的飛行員起碼要花上數年的功夫,而且要有足夠的飛行時數,而經歷過二戰洗禮的飛行員,更是空軍寶貴的資產;再好的飛機如果沒有訓練有素的飛行及修護人員,都無法發揮其戰力,有別於其他軍種,空軍遷臺有着以下的特點:
1.撤退行動較早,所以能夠井然有序的撤離;修護以及後勤系統也一併來到臺灣。
2.絕大部分經歷過抗戰而有着豐富實戰經驗的指揮官、飛行員都及時撤離到臺灣。
3.1949年進駐臺灣各基地的飛行大隊,短時間就完成了備戰,並且在該年底的古寧頭戰役中,發揮了陸、空聯合作戰的功能;該場戰役的勝利對臺灣造成了起死回生的作用。
4.在學的空軍官校以及幼校的學生也集體遷到了臺灣。
5.空運機隊在整個撤退的行動中發揮了最大的功能,其重要性不亞於抗戰期間的駝峰空運。
飛行員及時撤離
1942至1947年期間,美國替中國訓練了約2700左右的空軍人員,其中又有800人於日本投降前及時回國參加抗戰。這批空軍人員素質良好,具備了現代空軍的條件,受訓人員則涵蓋了飛行、轟炸、射擊、通訊、機械、後勤等各科,因而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空軍在亞洲是除美國外,最有戰力的一支隊伍,而這支隊伍大致完整的撤退到臺灣。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