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37歲“吃了特別多苦”的副教授,離世了……

有很多天下大事都值得寫一寫,會有不錯的關注度。

但我還是決定寫一寫這個37歲就不幸離世的副教授。

打動我的其實只有幾個字他小時候“吃了很多苦”。

11月13日晚上9時29分,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閆羅彬在河北邢臺老家去世,終年37歲。

對於這個年輕人的報道並不多。散見於網絡的也只是片言隻語。

生前他接受採訪的時候曾說過,自己小時候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上大學的時候,除了大一從家裡拿8000塊錢上學,後來沒向家裡要過錢。從中學到大學,沒穿過新衣服,有些衣服都是當家教時別人送的。在食堂吃個3塊錢的擔擔麪,都要很猶豫,平時都是吃一份8毛錢的豆腐炒青菜,加上4毛錢買2個饅頭。”

他的姐姐也哭着跟說:

“他從小就吃了特別多的苦,壓力一直很大。因爲他家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他太懂事了,感覺他都是在爲別人活着。所以就覺得他這一生特別的坎坷,很可憐。”

真的,就“從小吃了特別多的苦”這句話,讓我心裡忽然酸楚起來。

人們常說,在生死麪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但在生與死之間的人生,又有多少平等可言呢?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這種不一樣,終其一生,自始至終。

我認識很多“小鎮做題家”,也認識很多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碩士博士。

他們當中有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都吃了特別多苦。

實際上,沒人願意吃苦,但除了吃苦之外,他們幾乎沒有其他改變命運的選擇。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

即便是讀書讀到了碩士博士,他們中很多人也還是擺脫不了命運的大方向,只能繼續一路吃苦下去。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人博士畢業各種順風順水,走上人生巔峰。但還有很多人卻不得不去競爭一個小學教職,或者街道辦辦事員,繼續過着苦逼的生活。

背後的原因真的是因爲:碩士遍地走,博士多如狗?

顯然不是的。

真正的原因是因爲“讀書求學”只是一些人人生衆多選項中的一個,但卻是另外一些人可選項中最好的一個。而且對後者來說,這一條路還是個獨木橋,要走過去還要吃很多很多苦纔能有所斬獲。

有一個畢業之後去了日本的博士,多年後回來聊天還在感慨:

不要以爲高學歷就拿到了通往幸福生活的通行證,餘生就會在光芒萬丈中度過。

努力了二十多年,也就僅僅是有了跟人一起喝咖啡的資格。

我認爲他只說對了一半兒,因爲坐在對面的人依舊覺得他沒有資格。

有些東西,不會因爲你讀書而改變太多。

具體到這位37歲的副教授,他的成就已經是很多人難以望其項背的,但最後又怎樣呢?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他的離世,放在喧囂的當下或許並不能引起很多人注意。

少了一個從底層奮鬥上來的青年學者,社會的痛感會有幾何?

逝者安息。

他從小吃過的,那些特別多的苦,此刻又有什麼意義呢?

都說讀書會改變命運,但到最後,又真的改變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