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有恆大、碧桂園的影子了

2021年2月末,萬科股價突然異動,迎來一個小行情。當時十分猶豫是否買入萬科,蹲一波新高,做一個短期套利但“高處不勝寒”,最後還是放棄了。

當時看好萬科很多點但不算深入,大概是:

1、2021年3月,恆大、碧桂園的危機信號初現,且兩者土地儲備主要是在三四線城市,萬科項目則在一二線城市;

當時,我們始終看好一二線城市核心區域和地段。數據支撐是,當時萬科銷售面積衝到了行業第一名。

2、2018年秋天,萬科是行業的吹號人,率先喊出了“活下去”“黑鐵時代”,給我們留下來穩健的形象:不走高槓杆路線。

3、背靠深圳地鐵股東,銷售規模+信用背景,融資優勢在行業屬於第一梯隊的存在。

但後來,這三點都錯得很離譜,無論是不是一二線城市,是不是核心地段,依然難賣,依然面臨虧損。而回過頭來看萬科:

它頂多是一個僞白馬股。

事實證明,行業下行速度之快“摧毀”任何先前很多人的預判,因爲其實大家都一樣,都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行業週期。甚至很多人早早開始抄底了。

悲觀贏未來,樂觀贏現在。

萬科是樂觀的一個,2021年新增土儲計容建面2667.4萬㎡、權益地價1401.5億元,2022年新增土儲面積403.7萬㎡、權益地價496.4億元,2023年新增土儲面積596萬㎡、權益地價436.2億元。

有息負債總額增長更快,2021年2660億元、2022年3141億元、2023年3201億元,淨負債率爲29.7%、43.7%、54.7%。

鬱亮口頭上一直強調“謹慎”、確保安全底線,但實質上萬科早已與安全脫鉤了,直到2023年11月底現金流惡化、信用債超融才醒悟。結果,股東深圳地鐵援手不落地,自己也難以脫困。

昨天,萬科舉行了2024年中期業績會,鬱亮一衆高管再也不嘻嘻了。

沒有以往談笑風聲,對於行業的預判,對於萬科的樂觀,只有不斷的道歉,只有不斷重申“降低負債”“保兌付”。

賬面數據上,萬科營收同比下降29%至1427.8億元,歸母淨利潤下降200%至98.5億元。其中,房地產開發業績毛利率僅爲7.2%,減少了12.1個百分點,營業利潤下降11.2個百分點至3.5%。

但賺不賺錢已經不重要了。

今年上半年,萬科歸還了154億元境內外債券,負債結構上是信用轉抵押,借長期還短期。萬科透露,“考慮到供應鏈融資變動,公司合併報表的有息負債加供應鏈融資合計較年初淨下降172億元。”

今年7月末,萬科新增融資和再融資完成總量超過670億元。

其實一頓操作下來,萬科降下來的絕大部分是應付賬款,即可能是通過剝離或出售聯營合營公司。但有息負債卻在暴漲。

較2023年末,一年內到期有息負債新增395億元,其中,短期借款增加25億、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增加370億元。新增來源於即期的長期借款。

鬱亮一衆管理層不敢再嘻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現金仍不能覆蓋短債債務,自由現金短債比僅爲0.88。

萬科仍沒有解除經營性危機。不過,鬱亮又開始樂觀了,他在中期業績會上說:

1、“房價水平經過了三年調整,已經回落到一個相對比較合理的位置。新房產品的性價比有比較大的提升。”

2、中長期看,潛在住房需求雖然已經過了歷史峰值,但絕對量的規模仍然巨大。短期看,經過了三年的調整,新房的性價比在提升,政策對多樣化住房需求的支持也在持續增加,這些都在爲市場需求的復甦積蓄能量,爲新發展階段的到來提供土壤。

3、這些措施(指購房政策)積累下來,消費者的信心在逐步恢復,居住支出負擔有明顯降低,購買力也在提振。這爲需求的復甦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4、在供給端,新房的供給量相對是不足的。今年住宅新開工面積到目前同比再下降24%,按這個趨勢全年預計5億平米左右,回到了2005年的水平,即使是和一些城鎮化已經完全成熟的國家比較,目前的供給水平也是偏低的。供求關係的改善,爲市場走出低谷、重拾向上動力提供了條件。

銷售端上,萬科今年1-6月銷售金額爲1273.3億元,同比下降了38%,超過了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的跌幅25%。

到了7月,萬科累計銷售額爲1465.5億元,跌幅雖有所收窄,但同比減少了仍超過30%。

這樣的形勢,萬科只能變賣資產。副總裁劉肖稱,“今年前7月,萬科大宗交易累計簽約204億元,涵蓋辦公、商業、酒店、公寓等31個項目,所以今年能夠完成一攬子方案中大宗資產交易的目標。”

未來4個月,萬科有19個項目在談判過程中。

盈虧同源,萬科前幾年瘋狂擴張,現在就要一點點吐出來。不過,這個路徑似曾相似,譬如:恆大、碧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