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校尉出沒,原來這裡是陝西第14朝古都
作者|饃大師 出品|夾饃星球
幾天前的2月21日,榆林市世紀廣場,“漢畫像石博物館”門前,舉行了一場活動,引起不少人圍觀——法院公開宣判了一起盜掘古墓葬案件。
據報道,幾名被告人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間,先後分別結夥對榆林綏德縣、清澗縣等地的8座古墓葬進行盜掘,共盜得文物27件。
下手挺黑,後果挺嚴重,幾人被判處11年至1年不等有期徒刑,以及罰金。
△2月21日,榆林“漢畫像石博物館”門前的公開庭審
我們都知道,陝西曆史文化深厚,地下遍佈寶貝,是“摸金校尉”們常出沒之地。不過,盜墓案件多發生在帝王陵墓密集的關中地區,很少聽說榆林也有盜墓者出沒。
2013年,陝西省文物局出版過一本《罪與罰——文物案件警示錄》,裡面列舉了近40件陝西盜墓大案,沒說發生在榆林的。
沒寫,不代表沒有。事實上,榆林也是盜墓者的重要目標,查閱中國裁判文書網,近三年,起碼有5起發生在榆林的盜墓案件受審。
比如,有一名被告路過佳縣坑鎮倍甘村時,發現公路對面有幾處墓地,墓旁的樹木比較粗壯,覺得應該是古墓,回去後夥同朋友實施盜掘,還真挖到了寶。
因爲特殊的地理位置,榆林是歷朝歷代的軍事要地,無數將士在此灑下熱血,也曾建立過王朝,達官貴人衆多,留下了很多文物。
陳列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新石器時代五孔玉刀,就出土自榆林神木縣。盜墓題材劇《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也是在榆林取景拍攝。
所以,保護文物一直是榆林的重要工作。
文物是時光的見證,通過文物傳遞的信息,能解決很多歷史疑問,廓清一個地域的前世今生。但很多文物,卻是盜墓者先發現,案件暴露後,專家們跟進保護和研究。
1961年,綏德縣一位農民在幹活時,發現田地裡莫名其妙多了個大洞,便報告給上級。文物部門派專家來考察,發現是盜墓賊留下的盜洞。
當即組織人手進行挖掘勘察,確認是一處秦代墓。但挖過夯土層後,發現下面有一層堅硬的碎石,沒有被挖透。這是古人們的防盜手段,盜墓賊未能得逞。
考慮到當時文物保護技術還不發達——1956年,郭沫若組織挖掘明定陵,造成數千年文物損毀,留下慘痛教訓,此後不再輕易挖陵——專家們決定就此住手,回填坑洞。
而這處墓地,便是一代名將蒙恬將軍之墓。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後,派大將軍蒙恬領兵30萬,北逐狄戎,恢復了河套地區,之後就駐守上郡,負責修築長城,並開闢從咸陽到內蒙古的“秦直道”。
△電視劇《神話》中,丁子峻飾演的蒙恬
秦始皇準備“焚書坑儒”時,長子扶蘇進言勸諫,始皇大怒,將其發配到上郡,擔任蒙恬部隊的監軍。可見,上郡的位置之重要。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視河北時暴病去世,遺詔扶蘇繼位。而李斯和趙高密謀,更改遺詔,立十八子胡亥繼位,並令太子扶蘇自盡。
蒙恬勸扶蘇別急,先把事情搞清楚再說。扶蘇仁厚,還是自殺了。
之後葬於當時的上郡郡治膚施縣境內,即今天的綏德縣疏屬山頂,民間稱“太子冢”。
△扶蘇墓
胡亥繼位後,又在李斯的謀陷下,以莫須有的罪名,賜死蒙恬。蒙恬的部下勸他起兵造反,但他沒有聽從:寧死也要守道義,不能違背先人的教導,不能忘記先主的恩德。
同時,他覺得自己在修長城過程中,可能掘斷了地脈,也是有罪過的。
蒙恬沒想到的是,他雖不願推翻秦朝,但僅僅3年過去,大秦帝國就在農民起義中滅亡。他的弟弟蒙毅,在朝中爲官,也在這一次被殺害,後來成了電影《神話》的主角。
蒙恬死後,葬於大理河岸邊,據說將士們拿戰袍撩土,堆土成山。
歷經漫長的歷史歲月,雨水沖刷,塵土掩蓋,墓地早已成荒地。網上曾流傳一張照片,兩位戰士在蒙恬墓碑前留影,應該是解放前後,可以看出已經荒廢。
△兩位軍人在蒙恬墓前
今天,蒙恬墓位於綏德縣一中校園內,墓冢高約30米,呈饅頭狀。但墓碑不是以前的墓碑。
清乾隆12年,綏德州知州張元林,立碑“秦將軍蒙恬墓”。清道光28年,綏德州知事江士鬆,也立有一碑。這兩通碑,後來均被人損毀斷裂,現收藏於綏德縣博物館。
2018年,來自海內外的蒙氏宗親,在蒙恬墓前舉行祭祀活動,捐資重新立了一碑,復刻了清道光江士鬆的式樣。同時,還在墓園建造了一座香爐和一對虎符石雕。
扶蘇墓和蒙恬墓,可以說是榆林市最有名的墓地,也是綏德縣的著名景點。2013年,綏德縣在蒙恬墓旁修建了“蒙恬公園”,成爲當地人的文化休閒場所。
不過,還沒有可靠的依據,證明這裡就是真正的蒙恬墓。聯想到秦朝後,榆林曾經被匈奴佔領,如果知道老對手蒙恬墓在此,少不了破壞,所以也說不準。
△今天的蒙恬墓
秦朝時間短,榆林的真正繁榮,是從漢朝時開始的,上郡是北擊匈奴的重要軍事基地。
1998年,榆林市牛家樑鎮邊牆村,當地羣衆發現在走馬樑一帶,有人在挖洞,懷疑是盜墓賊,立即報警。公安人員趕來,在向盜洞中鳴槍警示後,抓獲了9 名盜墓分子。
走馬樑位於毛烏素沙漠與陝北高原交界地帶,面積大,荒涼無人煙,監管困難。爲了防止墓地再被盜,也擔心被流沙掩蓋,1999年,考古專家對走馬樑進行挖掘,結果發現了大型漢墓羣。
三個墓區,面積加起來有200萬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骨器、鐵器、陶製品等文物,不少是一級文物。其中有一個蹄形線刻填彩動物紋骨飾,在國內還是首次發現。
△走馬樑漢墓羣,誰能想到這荒原之下有無數文物
而在距離走馬樑墓羣兩公里處的古城灘,有一處規模較大的漢代城池遺址,符合秦漢時期城址與墓葬區的對應關係。一些專家認爲,這裡可能就是漢代龜茲縣的古城遺址。
原來,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後,很多西域小國擺脫匈奴的控制,內遷歸順大漢。其中就有一些原來居住在天山腳下的龜茲國人。漢武帝將其安置在上郡,還專門設了一個龜茲縣。
針對走馬樑漢墓羣,2000年,榆陽區成立了走馬樑文物保護管理所,進行專門保護。2003年,被覈定爲第四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但因爲目標大,走馬樑早就盜洞密佈,不知道有多少文物流失在外。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而陝西有十四朝,這多出來的一個朝代,就是曾建都榆林的大夏朝。
曹魏和西晉時期,大量少數民族百姓內遷,因受壓迫,開始反抗,發生了“五胡亂華”,西晉因此滅亡。北方中原地區陷入大混戰,羣雄並起,陸續出現了16個大大小小的國家。
當時,朔方縣(今榆林靖邊縣)出了個長相英俊的猛男,名叫劉勃勃。他很受後秦皇帝姚興的賞識,被封爲將軍,鎮守朔方郡。高平公沒奕於,還將女兒嫁給他。
但劉勃勃野心很大,後來殺掉岳父,吞併其軍隊,獨立爲王,創建了大夏國。他調動十萬人,在家鄉建造了一座“統萬城”,作爲首都。
△建都陝西的14個朝代
這是歷史上質量等級最高的工程之一,檢查時,如果拿鐵錐能刺入牆壁一寸,築城的人就要被殺掉。
有人形容,城垣堅固得可以當磨刀石。
今天在靖邊縣最北邊的白城則村,還遺留有統萬城遺址,可見城牆之堅固。
劉勃勃認爲自己的姓氏是母姓,與天子的地位不配,遂改名赫連,意爲“與天相連”。除了皇室專用,其他人不能用。
據說,現在陝北的郝姓,多是赫連氏的後代。
△《長盛天歌》中的赫連錚,其實就有赫連勃勃的風範
公元425年,赫連勃勃去世,終年四十五歲,史載葬於“嘉平陵”。修築他的陵墓動用了兩萬多人,祭祀時殺了數千匹馬。陪葬的寶貝自然也不計其數。
但“嘉平陵”到底在哪,至今還未確定。有的說是在統萬城西邊15公里處,有的說是在延安市延川縣,還有的說是在甘肅、山西等地。
一位名叫呼立濤的民間歷史愛好者,對此很有興趣,聲稱自己發現了赫連勃勃陵墓,應該是在榆陽區麻黃梁鄉地帶。
那裡有七座山峰,名爲“七山”,他懷疑就是赫連家族的墓地。
下雷雨時,他還跑到山窪處,聽雷聲的迴音,感覺與平常不同,覺得地下有陵墓。
△麻黃梁一帶,景色很美
2009年,他將自己的推斷放在博客上,導致麻黃梁附近盜墓賊大增,派出所的警力都不夠用了。
但當呼立濤將自己的分析推斷,告訴陝西考古專家時,被否認了:那裡的泥土根本不是夯土。
很可能有一天,赫連勃勃的墓地真的就在盜墓賊手上重現於世。
在榆林,還有一位大將軍墓——蒙古木華黎王墓。
木華黎是成吉思汗手下的大將,爲蒙古族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成吉思汗曾對他說:“國內平定,汝等之力居多。我之與汝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也。”
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決定征伐金國,木華黎任徵金大元帥,他既發揮蒙古軍擅奔襲、野戰特點,又收降各路地方軍,很快奪得遼東、河北、山西、山東大片土地。
△電視劇《成吉思汗》中,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爲太師、國王
之後,木華黎渡過黃河,進攻陝西,但在鳳翔(今寶雞鳳翔區),遭到金軍的頑強抵抗,久攻不下,只好退軍。
公元1223年,行軍至山西運城聞喜縣時,木華黎去世,享年54歲。
聞喜縣是金國範圍,不好安葬,於是北上葬到夏州的一個高高的沙樑上,那裡曾是蒙古與西夏聯軍的指揮部所在地,木華黎曾駐紮於此。
這裡也是蒙古的南邊邊境,木華黎希望能看到蒙古滅掉金國。
當地蒙古人叫沙樑“金肯樑”,意思爲埋葬英雄的地方。後來轉譯成漢字,變成了“井克樑”。如今,木華黎墓就位於榆林市小紀漢鄉井克樑村。
蒙古人的信仰標誌敖包(土堆子),在此有13個,叫“金克敖包”。圍繞木華黎墓,今天已建成金克敖包旅遊景區。
△金克敖包
每年農曆5月,會有大量人彙集於此地,舉行祭祀活動。有意思的是,在祭祀木華黎的廟宇中,還擺着關公像,兩個屬於不同族羣的文化符號,竟然在同一空間並存。
據說,當地一個老人夢見關公身穿蒙古袍,手持大刀,駕着一朵紅雲,落到木華黎的敖包前。反正都是戰神,蒙古人也不排斥,之後就一起祭祀了。
要說木華黎和關公有啥關聯,還真有一點——木華黎去世的山西運城,正是關公的家鄉。
△木華黎廟宇中的關公像(上)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歷時也不長,被明朝推翻。但明朝初期,蒙古依然是極大威脅,邊境的軍事位置很重要。陝北的延綏鎮,就是明朝九大軍事重鎮之一。
延綏鎮鎮治本來在綏德,成華七年(1471)年,在北邊的榆林莊設榆林衛,構築新的防禦體系。後來,鎮治也就遷移到榆林,就是今天的榆林古城。
那時東部的蒙古部族,叫“韃靼”,常南下襲掠。最嚴重的是嘉靖時期(1521-1564),韃靼多次進攻陝甘寧等地,基本每年一次。
2012年,榆林市第二中學在南郊的流水溝村修建新校區,發現了一座古墓,墓主叫陳鳳。根據墓誌銘所記,陳鳳爲榆林衛人,曾任延綏總兵官,在參加對韃靼的戰鬥中陣亡。
墓誌詳細記載了陳鳳歷次參加戰鬥的事蹟,是瞭解明代在榆林一帶防務的重要資料。
這便是文物的意義。
文物本來承載的是精神價值,一旦進入市場,就有了投資價值,引起“摸金校尉”們鋌而走險。
考古專家李伯謙曾說,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王侯級墓葬的被盜率達90%以上。有人估計,約有10萬盜墓者遊走於全國各地,未能破獲的盜墓案不計其數,有的壓根就不被人知曉。
陝西是盜墓現象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從2002年至2019年,陝西發生盜墓案件219起。所以,打擊文物犯罪一直是陝西公安機關的工作重點。
2021年,陝西曾實施“秦鷹-2021”打擊防範文物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作爲文化名城的榆林也積極配合行動,橫山區檢察院成立了陝西首個“文物和文化遺產公益巡迴檢察室”。
打擊犯罪和保護文物需要同步進行,對於那些收繳、徵集、挖掘的文物,要精心保護,並充分研究其歷史文化價值,以此服務大衆。
這時候,博物館就成了文物最好的歸宿地。
在這方面,榆林做了很多工作。據統計,已有備案的博物館、紀念館共35家,其中,國有博物館20家、民辦博物館15家。
位於榆林市世紀廣場的漢畫像石博物館,是榆林市第一個專題性博物館,建成於2008年,主要收藏、展覽漢畫像石文物。
△榆林市漢畫像石博物館
漢畫像石是漢人雕刻在墓室、祠堂上的石刻畫,內容豐富,可表現墓主的身份和經歷,可表現宴飲、樂舞、百戲等生活場景,對研究漢代風土民情、典章制度有重要參考作用。
幾十年來,榆林市已出土漢畫像石近千塊,是陝北歷史文物的特色代表。其中,在綏德縣發現的漢畫像石最多,佔榆林市總出土量的60%。
2013年,綏德縣四十里鋪鎮后街村的一處幼兒園施工,就發現一處漢代古墓,墓內發現3塊石板。經專家認定,這3塊石板應該是東漢時期漢畫像石。
一方面,綏德縣境內曾是上郡的郡治所在,達官貴人多;另一方面,綏德有石雕藝術傳統,本地石材資源豐富,材質優良,易雕刻。
綏德石雕也已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漢畫像石
其實,綏德縣也有博物館,建立於1980年,位置就在疏屬山上,與扶蘇墓毗鄰。兩者一起,形成扶蘇墓文物保護區,是縣城的重要文化旅遊景點。
因爲出土的漢畫像石多,早在1989年,綏德縣博物館就專門設置了“陝西漢畫像石展覽館”,著名書法家啓功親筆題寫館名。
眼看漢畫像石文物受到重視,綏德縣在2013年又新建了一個“陝西綏德漢畫像石館”。頭銜直接用“陝西”,可看出綏德縣漢畫像石文物的地位。
△陝西綏德漢畫像石館,氣派的大門
榆林不少區縣也都擁有自己的博物館。比如靖邊縣博物館,位於五臺森林公園內,館藏文物1734件(組);定邊縣文博館,位於鼓樓南街文化廣場,收藏文物705件/套。
榆林的民辦博物館,名氣大的有上郡博物館、朔方博物館,都是以榆林古稱來命名。
上郡博物館成立於2011年,由商人李建飛建立,收藏了大量散落在民間的新石器時期的陶器。朔方博物館籌建於2017年,是朔方文化投資集團旗下的一家民辦博物館。
文物保護,需要發揮政府、機構、民間的合力,只有人人重視,才能避免文物被盜。
如果你在田野裡看到莫名其妙的洞穴,或晚上聽到山上有什麼動靜,首先要多個心眼,是不是摸金校尉來了。
2月21日,漢畫像石博物館門前的公開庭審結束後,工作人員就現場向羣衆發放了文物保護宣傳資料,宣傳文物保護相關法律規定。
實際上,這起案件,幾名被告人牟利不過15200元,付出的代價卻是數年牢獄之災。
莫要被慾望迷失了雙眼,讓文物陪伴逝者安息,是守法,也是積德。
【原創文章,禁止抄襲和短視頻搬運剪輯,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