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影響長相」,竟然是真的?
這是 36 開的第 630 張病歷單
全單約 1493 字,讀完大概需要 3 分鐘
在生活中和各種影視作品裡
大家和陌生人剛接觸的前幾句話裡
一定少不了
「你叫什麼名字?」
早在 long long ago
著名的陰陽師安倍晴明
就曾經說過
「世界上最短的咒
就是“名”」
名字會在一定程度上
決定大家對一個人的印象
這可不是 36 在瞎說!
不信你回想一下
如果一個人叫張三
法外狂徒的形象是不是
已然躍然紙上
早在 1971 年
就有心理學家主導的試驗顯示
人會無理由地偏愛和討厭一些名字
在美國,有一段時間
經過民間各種玩梗
Karen 這個名字
也被逐漸賦予了固定形象
——中年白人女性
金髮,總是留着側分的波波頭
不相信科學
喜歡抱怨
疫情期間行爲難以配合
喜歡刁難實習生
口頭禪爲
「把你們經理叫來
我要直接和經理談」
根據 2017 年
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雜誌上的一篇研究顯示
人們可以僅憑面部照片
來較爲準確地
判定一個人的真實名字
以及
人的名字可能影響了他們的長相
該團隊認爲
一些名字當中含有的潛在含義
可能會影響所有者的自我認知
從而對外表、性格、爲人處事等
生活的各方面產生影響
——而這些後天因素
綜合影響了這個人的長相
研究團隊向 185 個受訪人員
(包括以色列人和法國人)
展示了 25 張不同陌生人的彩色照片
並要求他們從 4~5 個選項中猜出
(應該只有名字沒有姓)
這些陌生人的名字
結果平均有 35% 的正確率
(雖然好像也不是很高?)
他們另稱
人們可能會調整面部肌肉
使其外貌和名字相符
比如一個人的名字叫
「Joy」(歡樂)
當 ta 出生以後
父母和身邊的人
都會以與「歡樂」相稱的方式對待 ta
而 ta 臉上的笑容可能就會更多
emmm……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
「you are what you called」?
「愛笑的女孩運氣不會太差」?
就在今年
最新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PNAS)上的一篇研究
也進一步顯示
人的長相會逐漸進化成
和自己的名字相匹配的樣子
爲了測試名字
與人們面部特徵的關係
研究者們設計了一系列實驗
在其中兩個實驗中
受試者
(爲成人和 9-10 歲的兒童)
需要根據面部照片
來匹配名字
當面對成人面孔時
受試者能輕鬆對號入座
匹配的正確率
會高於概率水平
但如果面對着稚嫩的臉龐
就難以做出準確連連看
使用三重損失孿生神經網絡
(Triplet Loss Siamese Neural Network)
進行數據分析後
研究人員還發現
名字一樣的成年人
他們的面部特徵
在計算機算法中
表現出更高的面部特徵相似度
而這種模式在兒童中並不存在
研究人員由此推測
一個人的容貌和名字之間
可能存在着某種自我實現的
預言效應
所以,咱們的臉
也會在漫漫人生路中
逐漸發生變化
以符合,甚至說迎合
與這個名字相關的社會刻板印象
那以後本 36
就改名爲劉亦菲好了
不管怎麼說
語言的使用
屬於人類生理活動的一環
歸根結底也受基因控制
在古代的一些「巫術」儀式中
執行者的「通靈」表現
比如說胡話、聲稱看見了「先祖」等
一般可以看作是
在言語、藥物
環境等綜合因素作用下的
一種自我催眠
而可催眠性高的人
一般更容易受到自我
或者他人心理暗示的影響
像是「中二病」的
主要「發病」高峰期
在初中二年級
可能是因爲可催眠性受年齡影響
兒童時期較高
青少年時期達到最高
之後逐漸下降
可催眠性也受遺傳影響
比如 COMT 基因
的 rs4680 位點
在可催眠性測試得分中
(Stanfor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
GG 得分最高 (5.9)
GA 居中 (4.7)
最低的是 AA,得分只有 4.1
攜帶 A 的這種情況
被稱爲 worrier
俗稱「自己都騙不過自己」
警惕性一級選手
順便來康康你的
「心理暗示程度」微解讀叭!
在文化環境等綜合作用下
語言在日常中潛移默化地
對我們起着暗示作用
因此不管是喊出必殺技名字
還是給孩子取名
當中應該還是隱含着
某些暗示和期望叭~
今日封面
病理青年
蹲坑時候看的人體百科全書
給 36 加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