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宋國友:美歐炒作經濟脅迫是對國際社會的認知脅迫

名家觀點》宋國友:美歐炒作經濟脅迫是對國際社會的認知脅迫。(大陸環球網)

復旦大學教授兼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17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上週七國集團(G7)財長和央行總裁會議期間,美國財長葉倫在記者會稱,關切中國「經濟脅迫」他國做法,並考慮如何反制。以「經濟脅迫」爲代表的概念新詞,正成爲國際輿論戰新工具、新形式,需要明確「經濟脅迫」這個概念,到底指的是什麼,近期又爲什麼頻頻在國際輿論場「刷存在感」,在此基礎上形成理性認知併合理應對。

宋國友表示,對「經濟脅迫」概念本身,七國集團並沒有給出明確定義,這恰恰給詞彙本身留下了不少「灰色空間」。一些鼓吹該概念的政客和智庫只能模糊地宣稱,如一國使用或威脅使用經濟手段「迫使」其他國家改變政策,大致就是「經濟脅迫」。但對於國際社會成員、包括國際學術界而言,要形容此類現象,其實已經有了另一個更爲普遍的概念存在,那就是「經濟制裁」一詞。經濟制裁的概念定義清晰,就是一國用經濟手段迫使他國改變政策,以實現政治和外交目標。而一談到經濟制裁,絕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美國的所作所爲。長期以來,美國動輒對外使用經濟制裁手段,迫使他國改變美國不喜歡或者對美國不利的政策。

宋國友稱,美國等國不用他們對外慣常使用、大家更耳熟能詳的「經濟制裁」一詞,而大費周章炮製令人費解的「經濟脅迫」這一新概念,就是想避免使用舊概念時「誤傷」美國自己。接下來,美國及部分盟友不可避免會面臨國際社會困惑,估計後續又會玩弄文字遊戲,主張「民主國家」對外沒有「經濟脅迫」,只有「經濟制裁」,就差直接說中國只要有用以反制他們的經濟政策,就是「經濟脅迫」了。但再怎麼換名詞、造概念,都遮掩不了美國纔是全球最大「經濟脅迫國」的真實身分。對近40個國家的近1萬次經濟制裁,便是美國對外「經濟脅迫」的最好數據說明。這還不包括美國推出的本質上屬於「經濟脅迫」,但未列入經濟制裁名單的其他脅迫性措施。

宋國友強調,事實上,中國大陸纔是被「經濟脅迫」的最大受害者之一,近年來被美國「經濟脅迫」的典型案例觸目驚心。美國在涉疆、涉港問題上對中國大陸實施制裁以赤裸裸地干涉中國內政的諸多案例暫且不談,對華發動貿易戰算不算「經濟脅迫」?對中1000多個機構實施各種形式的出口管制措施算不算「經濟脅迫」?在對第三方制裁時對中國威脅實施「長臂管轄」算不算「經濟脅迫」?拉攏部分歐洲盟友不得對中出口部分高科技商品和技術算不算「經濟脅迫」?

宋國友認爲,所以,當全球最大的「經濟脅迫國」指責最大的被脅迫國「經濟脅迫」,中國和廣大國際社會成員驚詫莫名。無論是數量、程度、頻率上,中國的反制措施與美國相比都有本質不同。更何況,這些措施呈現出明顯的被動型、剋制型特徵。美國指責中國的所謂對外「經濟脅迫」相關案例事出有因,皆爲個別國家嚴重損害了中國核心利益。七國集團強行要給中國貼上「經濟脅迫」這個標籤,本身就是一種對國際社會的「認知脅迫」,既缺乏正當性,也缺少合法性。

宋國友分析,美國希望藉助「經濟脅迫」概念抹黑、打壓中國,困難重重。

一是中國是否「經濟脅迫」問題上,西方內部認知並不一致。很多歐洲國家更深刻感受到這種脅迫源自美國。歐洲爲應對美國製裁,已經推出專門針對美國的《阻斷法》。事實上,歐洲醞釀中的「反脅迫工具法案」,針對美國的意圖也非常明顯。

二是對絕大多數經濟體而言,中國帶來的是經濟發展機遇和經濟合作善意。美國大肆炒作「經濟脅迫」概念,無視基本現實,缺乏事實基礎,難以在國際社會中引發強烈共鳴。

三是美國及其部分盟友在打壓中國經濟發展方面,已制定大量脅迫性政策。即便未來在所謂反「經濟脅迫」名義下出擡新政策,與已有的對中限制性政策相比也力度有限。

宋國友強調,美國及部分盟友熱衷於文字遊戲,惡意給中國貼標籤,從所謂新疆的「種族滅絕」,到「一帶一路」倡議的「債務陷阱」,再到現在熱炒的中國對外「經濟脅迫」,是輿論戰的又一種嘗試,再怎麼具有迷惑性也是虛假的。但既然提到了「經濟脅迫」問題,中國歡迎七國集團(特別是歐洲國家)在公平、公開基礎上,討論國際政治經濟關係領域確實存在的「經濟脅迫」現象,認真研究美國等國家對外經濟脅迫的全球危害,而不是基於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偏見,選擇性、歧視性地針對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