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後龍鎮水尾社區 重新打造舊時牽罟小路
後龍鎮水尾裡獨有的「牽罟路」,現已畫上全新彩繪。(謝明俊攝)
後龍鎮水尾裡獨有的「牽罟路」,現已畫上全新彩繪。(謝明俊攝)
後龍鎮水尾裡獨有的「牽罟路」,現已畫上全新彩繪。(謝明俊攝)
牽罟路旁的罟寮,加上很具現代感的鮮黃色。(謝明俊攝)
後龍鎮水尾裡獨有的「牽罟路」,現已畫上全新彩繪。(謝明俊攝)
後龍鎮水尾里社區內到處可見漁村生活彩繪。(謝明俊攝)
後龍鎮水尾里社區請來彩繪師,幫社區畫上漁村生活彩繪。(謝明俊攝)
後龍鎮水尾裡是靠海的一個小村落,過去水尾當地的討海方式,就是靠着牽罟,集合村裡人的力量,向海討一些漁產補充吃食營養,或是賣些錢換點物資,村裡有一條「牽罟路」的小巷,過去村民就是由此扛着罟網到海邊作業,是耆老們共同回憶,現今水尾裡的中生代想要繼承這個傳統,重新打造往日的牽罟路,讓大家可以一窺先民的討海生活。
水尾裡從「水尾」這個名稱就可知,來臺先民們是把這裡認定是窮山惡水,過去村裡的田種的多半是花生、番𫉄等旱作,要不然就是憑藉靠近海邊,靠海吃海,以前只有竹筏的年代,村裡人只能發展出牽罟的方式,來向海討一碗飯吃,水尾牽罟班就成了當地最夯的共同企業。
牽罟的罟網大小不一,但多數罟網至少長達2、300米,加上兩端各數百米長的牽索,每次搬運罟網起碼都需要6至8名壯漢,以大竹槓掛着罟網,大家合力擡到沙灘上,爲了方便擡運罟網,水尾村裡闢出一條小路,以直線最短的距離走到海邊,村裡人就稱這條路爲「牽罟路」。
罟網不下海時,得找一個地方掛曬保管,這地方就叫「罟寮」,除了保管罟網,這個罟寮也是工作間及聚會場所,村裡人家縫補罟網時,就羣聚罟寮內聊天話家常,但隨着牽罟漸次被淘汰,罟寮也廢棄頹倒了。
水尾裡有一個全苗栗最後的牽罟班,老班長洪竹勝去年底完成最後一次牽罟示範後,表達退休意思,引起了村裡中生代的擔憂,水尾裡這項最有傳統的技藝恐將失傳,在里長樑清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方健忠等中生代發起下,組成新的牽罟班,還斥資購置新的罟網,整修新罟筏,在上個月正式下海牽罟,正式承接這項傳統。
爲了重現舊時水尾牽罟生活原態,樑清文並找來彩繪師傅,重新打造亮麗的牽罟路,將牽罟路沿線全部彩繪,並找來廢棄的貨櫃,建成舊時的罟寮,不只讓老人家回味過往,也讓來自各地的人可以重見牽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