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的溫暖無法取代 醫籲《數位醫療發展條例》限縮適用對象

圖爲疫情期間民衆使用視訊診療,降低感染風險。(資料照片)

《數位醫療發展條例》立法在即,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舉辦草案公聽會。(圖取自國會頻道)

《數位醫療發展條例》立法在即,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舉辦草案公聽會。臺灣社區醫院協會認爲,通訊診療最大的好處是方便,但是醫師用手機、電腦,恐忽略致命的病症。社區醫院協會呼籲將通訊診療限制於偏遠地區、居家醫療使用,並由診所、地區醫院執行,讓大醫院專心照顧「急、重、難、罕」患者;基層醫療協會則認爲,面對面的溫暖有不可取代性,即便醫師上門診斷,發現病人沒有問題,病人也會因爲醫師來過而感到安心,應在現行居家醫療無從解決的問題之下,再考慮使用通訊診療。

臺灣社區醫院協會常務理事謝景祥表示,通訊診療最適合用於偏遠地區,對行動不便者也方便。《數位醫療發展條例》草案第8條指出,要落實以病人爲中心的宗旨,並建立社區型的醫療照顧,因此他認爲,不應忽略醫師面對面診療的重要性。

舉例而言,咳嗽的病人透過聽診就知道有無氣喘、肺炎,肚子痛則透過觸診得知有無嚴重腹膜炎,需不需要馬上動手術。謝景祥說,這些都是常見的情況,若只能透過手機、電腦診療,就會忽略致命的病症。

謝景祥表示,日本開放初診病人使用通訊診療,但醫師若沒辦法用聽診器、雙手,又不瞭解病逝、檢驗數據,如何提供合適的診斷?因此他認爲初診不應該使用。對於都會區病人來說,通訊診療能幫助節省的時間有限,假設醫院救災隔壁,通訊診療就不一定有好處,應在草案中限制偏遠地區病人或居家醫療整合計劃收案的病人使用。

另一方面,大醫院的任務在於照顧「急、重、難、罕」患者,而穩定的慢性病患多在診所、小醫院就醫,因此謝景祥也呼籲,在草案中增列「通訊診療機構應爲診所或地區醫院」,讓通訊診療發揮利大於弊的效果。

「面對面的溫暖有不可取代性」。基層醫療協會副秘書長黃正宏執行居家醫療時發現,一些臥牀的病人都會希望醫師來看他,即便去了發現沒有問題,病人也會因爲醫師來過,而感到安心。假設一個病人睡不好,通訊診療也看不出他會不會是氣喘發作、有無心臟衰竭等,但到現場用聽診器、超音波,就能區分是否有重大的疾病,這是視訊診療無法取代的地方。因此基層療協會建議,應在現行居家醫療環境無從解決的問題之下,再考慮使用通訊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