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臺的長城與橄欖枝

(圖/北京日報)

近15日以來,除9月18日至20日解放軍軍機艦活動增加外,解放軍軍事活動有降溫跡象,但這是否意味着中國正在進行暫時的收斂,亦或者展現其戰略運用的長期轉型?還是傳遞什麼訊號?

在9月初,解放軍的軍機艦活動進一步加劇,達到高峰。從9月1日至8日的數據顯示,解放軍的軍機出動次數多日超過18架次,其中9月8日的活動次數達到21架次,9月5日和6日的出動次數均爲19架次,顯示出較高頻率。

而在香山論壇舉辦期間,中美進行軍事政策會談,而解放軍在此期間的軍事活動呈現高峰。例如,9月11日至14日,軍機活動數據持續保持高位,9月11日更是創下29架次的高峰紀錄。然而,隨着香山論壇的閉幕,軍機活動在9月15日後減少,9月15日和16日的出動次數僅爲7架次和6架次,這幾日顯示出軍機艦活動有着顯著降溫。

而在9月中旬,中國的遼寧號航母編隊穿越臺灣東北部外海,這表明解放軍可能進行更大範圍的軍事演習,同時迴應美軍P-8A反潛巡邏機穿越臺海,這段時間的活動趨勢反映出稍強軍事動作和壓力升高之態勢。

當德國巡防艦巴登符騰堡號和補給艦法蘭克福號於9月13日穿越臺灣海峽時,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立即組織海空力量對德國軍艦進行全程跟蹤監控。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德國軍艦行動期間,解放軍出動大批軍機與軍艦,密集巡航臺灣周邊海域,這可以視爲對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國家展示軍事實力的直接反應。

在2024年9月,中美之間軍事交流逐步恢復,特別是在9月10日,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與解放軍南部戰區司令吳亞男之間進行軍事對話,雙方強調保持溝通,避免誤判與衝突升級。這次對話標誌着兩國在經歷一段緊張關係後,尤其是在2022年8月,裴洛西訪問臺灣後,北京與華府中斷中美軍事交流。

同時,9月13日到9月14日,在北京所舉行的第十一屆香山論壇也成爲中美軍事交流的一個關鍵平臺。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蔡斯率領美方代表團參加論壇,並與中國國防部長董軍進行會晤。董軍在論壇上重述中國的全球安全倡議,並表達中國願與各國軍隊攜手合作。美方則重申對印太地區和平穩定之承諾,雙方的交流標誌着兩國在競爭中重啓溝通與合作。

在香山會議當中,有一則新聞值得重視。前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何雷,向美方代表蔡斯贈送一枚軍軍事科學院的徽章,強調徽章上的兩個重要象徵:長城和橄欖枝。長城象徵意味着堅定的自衛,而橄欖枝則是中方希望在國際舞臺上以合作和對話方式維持和平的意圖。他不僅表達中國軍方的立場,還藉此展示出中國願意透過溝通和對話來增進中美兩國間之瞭解與合作。

除卻解放軍遼寧艦穿越臺灣周遭海域那幾日外,解放軍近日對臺灣軍機艦活動略有減少,特別是從21架次軍機減少到7架次,顯示解放軍暫時緩和對臺灣軍事壓力。這可能讓臺灣短期內在面對解放軍軍事威脅時感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這並不代表解放軍在戰略層面上放鬆對臺灣的壓力,減少軍機艦活動可能是爲避免進一步激化中美關係或國內局勢調整的一部分。

而且,中國也釋放被判終身監禁的美國牧師林大衛,更是作爲外交籌碼,是一種對美方的戰略示好。美國國會近期在「中國周」通過多項與中國相關的法案,旨在遏制中國對美國經濟與安全的影響,這進一步加劇中美之間的經濟和技術競爭。其中,《反制中國無人機法案》禁止中國無人機公司大疆(DJI)在美國運營,而《生物安全法》則限制與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的合作,這些法案均針對與中國軍方有聯繫企業,顯示美國正在以技術與經濟層面針對中國的防範措施。

藉用中國對美國所傳遞的「長城與橄欖枝」,賴總統可以重申,臺灣同樣希望通過和平對話來化解分歧,並強調臺灣願意成爲促進區域和平的積極力量,而非挑起衝突的來源。(作者爲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二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