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秋衣秋褲的古代,天冷瞭如何加衣保暖呢
全文共2623字 | 閱讀需7分鐘
我們今人在隆冬九月的寒風中可以選擇視情況增加秋衣、秋褲、毛衣、毛褲,甚至是羽絨服、雪地靴之類抗寒神器,再添上耳套、手套、暖寶寶等抗寒零碎。渾身上下武裝到牙齒,區區寒流自然不放在眼裡。
但是,沒有秋衣秋褲的古代,天涼了又該如何加衣呢?
上圖_ 宋 佚名 (傳蘇漢臣) 冬日戲嬰圖軸,圖中的孩童,冬日的禦寒衣物
一、 明朝之前
有關衣物禦寒這個問題,有一個極爲重要的植物,這就是最近轟轟烈烈的棉花。
在物質條件並不豐富的古代,棉花幾乎可以算是禦寒植物中最具性價比的選擇。而棉花最初大約在公元前5、6世紀出現在印度河流域中,大致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我國,但此時僅僅在西北邊疆種植,這是由於西北地區無論是氣候條件或是區位條件,都較爲適宜棉花的種養,因此,毫不客氣的說,新疆棉質量過硬是有原因的。
不過,此時內地的古人並沒有認識到棉花作爲禦寒植物的優秀之處,而是將之視爲一種奇花異草,僅在某些專門種植奇花異草的花園中有所種植。《梁書·高昌傳》中就記載,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有奇花“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爲白疊子。(實心如蟲繭,繭中有極爲細膩的絲線,這種花叫做白疊子)”
這個白疊子其實就是棉花。
上圖_ 黃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黃婆或黃母,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
等到宋元時期,棉花開始傳入內地,一個叫做黃道婆的勤勞織女,將自身從黎族姐妹學習而來的的棉紡織技術進行無私的推廣,在古代那個講究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時期,這種行爲無疑閃爍着人性的光彩。
總而言之,在黃道婆之後,中國就漸漸進入了棉花時代,冬天穿棉衣成了不會動搖的定律,而黃道婆也因其功績被奉爲“織女星”。
棉花時代之後再說。
我們先說說棉花之前的故事。
上圖_ 羊祜輕裘緩帶像(清·馬貽《百將圖傳》),圖中羊祜所披的就是毛皮衣服
從衣料上來說,古代可供選擇的織物其實並不少,綾羅綢緞這個成語中就包含了四種織物,此外還有紗、絹、緞、帛、裘等等。在這裡面比較特殊的是裘,因爲裘指的是皮毛衣物。
但一個殘酷的現實是,以上提到的各種衣料,都較爲貴重,一般只有大戶人家纔會選用,小康人家也可能有那麼幾件。
至於廣大的貧苦大衆,廣泛使用的是麻布。
至於到底怎麼穿衣服,在氣溫還比較適宜的春秋兩季時,一旦降溫,大家就會穿一種兩層的衣物,這種衣服一層裡子,一層面子,且不多做墊絮,統稱爲“裌衣”。
譬如說呂祖謙的《臥遊錄》就有“今日忽悽風微雨,遂御裌衣。”的記載。此外,蘇軾也有“子起尋裌衣,感嘆執我手”的詩句,這首詩的標題是《初秋寄子由》,可見這種衣物多在春秋兩季穿着。因此,在春秋季天氣稍有轉涼時,古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穿裌衣,這種地位有點像我們今天的“秋衣”。
上圖_ 明萬曆《御世仁風》中穿冬裝的官員,頭上戴臥兔、風領以及暖耳
二、 深冬時節,何以禦寒
稍稍變天之後穿雙層的的裌衣,那再冷一些,到隆冬時節要怎麼辦呢?
富人的法子多得很,而窮人的法子就少了。大北方的窮人還可以咬咬牙換上羊皮襖,《淮南子》就說“貧人…冬則羊裘”,羊裘就是羊皮襖,當年漢朝蘇武牧羊,大冬天穿的也是這玩意。
而不靠北方沒有羊皮襖可換的窮人要怎麼辦呢?
答案是“添”。
上圖_ 清末民初 《老殘遊記》中戴雪帽的老殘 陸子常繪
在兩層麻衣之間塞入各種各樣可以保暖的東西,譬如麻絲、木屑、蘆葦、鴨毛、鵝毛等等各種能找到的玩意。
有一個出名的成語叫做“捉襟見肘”,戰國時期窮人在兩層衣服之間填入的東西叫做“縕”,這是一種紡織所剩下的下腳料,曾子貧窮的時候也在衣服之間填這東西,但衣服實在太破了,填的東西也不夠,所以一擡胳膊就露出胳膊肘子來。
條件再稍微好一點的家庭,就可以選擇一些皮毛衣服來禦寒,但原料一般都是較便宜的狗皮。
上圖_ 清康熙 《金瓶梅》插畫中家常戴着臥兔的李瓶兒
至於有錢人,那選擇就多了。
金瓶梅里就有冬裝的描寫,“大紅緞子襖,青素綾披襖,紗綠綢裙,頭上戴着鬏髻,貂鼠臥兔兒”,“貂鼠”,這是皮毛製品,“大紅緞子襖”,顯然這是精織衣物。皮毛製品和精織衣物就是富人最廣泛的選擇。
所謂“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當時的有錢人,天氣一寒就可以穿各種皮毛製品,從狐狸皮、貂皮、再到豹皮,製品包括狐裘、鶴氅等等名貴衣物。此外還有各種精細的織物,也就是錦緞之類的。錦衣玉食這個詞,本就是形容富貴人家。
詩經裡說“君子至止,錦衣狐裘”,蘇軾也說過“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不過,有一個小細節在於,古代富人使用各種皮毛衣物,覺得這種行爲有些像胡人所爲。於是會在這些衣物之外披上一層精緻的絲綢外衣。
但小孩子不能這麼穿,《禮記》說了,小孩子“童子不裘不帛”,這古代的小孩子不得給凍壞了。
上圖_ 央視版《紅樓夢》中,各角色所穿的禦寒的衣物
三、 元代之後
在明清之際,棉花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不只是窮苦人家有了禦寒能力更勝一籌還能夠買得起的棉衣,富人也很喜歡棉質衣物。
在這個古代抗寒能力大成的時代,隆冬時節有哪些時尚而不失風度的衣物可供選擇呢?
首先是各種披肩,也叫“雪披”,老版紅樓夢裡林黛玉整天穿的那個就是,類似於皮毛斗篷。
還有棉袍,內填棉花,華貴而不失優雅。
上圖_ 穿棉袍的東漢官吏
當然,很多北方的朋友都清楚,真到了隆冬九月,光穿得厚是沒有用的,漏在衣服外面的手、臉照樣會被刺骨的寒風吹成不知所措的樣子。
爲此,外面需要帽子手套,古人當然也有這些東西。
譬如前面提到的“貂鼠臥兔兒”,所謂臥兔,就是古代女性所用的皮毛制的頭飾,放在頭上遠觀猶如臥兔,因此得名。這種頭飾起於北方,因此也有人稱爲昭君套。
上圖_ 明代萬曆《橘浦記》版畫中冬日烤火的女子,頭上圍着臥兔
還有別的頭飾,譬如帕頭、抹額,當然還有狗皮帽子,抹額在今天的各種電視劇中經常出現,其顏值可是十分在線。
甚至還有耳套,當時稱爲“暖耳”,也叫“耳衣”,暖耳有兩種,一種就像今天的耳套,僅把耳朵包裹住,另一種則將整個後腦都包裹,這種耳衣往往用狐皮製作。
《金瓶梅》裡西門慶就喜歡戴“招鼠暖耳”。
此外,手套也必不可少,馬王堆考古就出土了大量的手套,花樣繁多,有漏手指的,也有全包的,朱綾紋羅,外有刺繡,顏值十分能打。
上圖_ 西漢馬王堆信期繡千金絛手套
四、 結語
我國的服飾文化堪稱博大精深,單以樣款少說就有大袖衫、半臂、圓領袍、短褐、褙子、蓮蓬衣、缺胯袍、大氅等等,真要一一的將之列舉出來,我也不用翻書了,光是列名字都能撐起一篇。
不過,有趣的事情是,對於廣大歷史科普工作者來說,近年來由於漢服文化的走紅,讀者受衆們對服飾文化的探究興趣越發濃烈,可謂是可喜可賀。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史》沈從文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